去更适合自己的圈子。
hi,我是猫。
呆在下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拥挤以及词不达意。
这个下面跟阶层那套叙事还不大一样,不是以世俗那套财富量级衡量的穷富,而是由人类发展需求划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以及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
可想而知,在生理以及安全等低维需求还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人身上的动物性是很高的,都是口腹之欲、本能等满足,也更容易有拼抢、厮杀、释放攻击性等行为出现。
很多人的生活空荡荡的,不是他们不真善美,而是生活的奋斗目标只能以满足基本的需求为主,主线围绕着生存,日复一日都在重复把时间拿去换生存筹码的游戏。
久而久之人就容易麻木,粗糙,在质朴的生活中熄灭。什么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都没有力气、也没有心气去体验。
反过来能不能跃过基础需求这一部分,直抵高维之美?我认为是很难的,为什么很多高敏灵性之人往往在底层的环境中,觉知到的不是通透,而是痛苦和混乱,就在于太深刻的人本就不适合在只攀比谁开的车豪,谁住的房子大,谁的工作更有钱体面这样的圈子。
诗跟远方需要船票,而有风格,主体性的人要攒到这张票钱,口袋的余钱,才能真正出发。
正确的顺序就是尽快地把基本需求解决之后,才可以顺利成章地进入更高维度的精神探索,也更能欣赏返璞归真,日常的粗糙之美。
当然也有人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就会止境,不过我对欲望的态度没那么乐观,就像叔本华而言:“生命是一团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
人还是不能吃太饱,饿了的时候只有一个欲望,但吃饱了就有千军万马的欲望。最好的力度在于,保持一点饥饿感,让欲望大于能力一步,但不要太多,这样人就能一直保持进步,提升自己。
还有一点很难忽略的就是,你的独特审美以及风格外显已经自动形成一种视觉语言,透露给别人:我没办法让所有人喜欢,只能跟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在一起。
风格独特的人容易招黑被讨厌,但对于同频之人却极具吸引力。
其实刨掉用风格指标筛选人,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那套独特的筛选机制, 或认知同频、或审美同频、或经历同频、或情感共鸣同频,来跟这个世界对撞。
不管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你拿出来筛选外物的那一点,目的都是为了找到归属感。人无法脱离外部世界单独而活,既然如此,就要积极入世,在任何阶段任何红尘道场都作为最好的修炼场地。
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流淌的河流,昨日之我非今我,过去的喜欢不一定还能穿越周期滋养你的现在,那么你唯一确认不辜负自己的方式,就是一直保持向上,维持让自己活得更好的底气、勇气和自信。
有风格的人,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是穿着打扮、家居装饰,还是在择偶交友、事业规划等,都很有自己的主体性。
这个主体性更强调主动性、主观意识的表达,并且在面对外部世界,不盲从、不服从,而是基于自身的思考、价值观和意志,形成的独特认知和行为方式。
我就发现这两年通过写作表达输出自己以来,我的自我意识更强烈:对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追求他人是否赞同;喜欢能表达当下自我心境的舒适、有质感的穿衣打扮;对权威保持思辨思维;不一味追求平替,而更愿意为更有质感的生活用品买单。
当然这种主体性建立非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自我拉扯,反复的过程,一步步地确认这是自己想要的,这种改变是自己更愿意去付出的,才走到现在。
过程中很多人会跟你说向上是内卷文化的那一套,不要着了上位者的道。我更建议大家屏蔽这种言论,只需要确认自己是否想要,关注自己,夯实自己的体系就行。
放心你不会成为你讨厌的人,而向上也不会真正地剥夺你什么人性、良知、真善美的审美能力,但人生的丰富度、广度、深度边界都被拓宽了,这才是主体性强的人,也是玩家,应该走的路径 。
End.
第二期内容训练营8月11日正式开启,感兴趣的读者朋友点击下方图片详细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