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山西运城市稷山县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农村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
稷山县发布最新情况通报称,情况属实。对此,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在中央文件部署、政府资金支持下,近年来农村地区建成不少新公厕,取代了原来的旱厕,这不仅方便了村民生活,而且干净卫生,对于保障村民身体健康、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有重要意义。然而,稷山县部分农村地区新建的公厕,外观好看、选址合理,但却长期锁着门,变成“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一方面,这背离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导致中央政策善意没有变成村民实际福利。另一方面,造成政府投资的民生项目处于闲置浪费状态,而村民如厕只能继续去臭气熏天的旱厕,这种现象无疑让人愤怒。
实际上,建而不用让农村新公厕变成了“面子工程”,给外界留下了村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的好印象,而村民并未实际受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表现,表面上看新公厕便民利民,但对村民而言可望而不可及。若不是村民举报、媒体揭露真相,这些农村新公厕还会继续闲置下去。
究其原因,村委会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之所以平时关闭厕所,只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如果需要使用厕所,后面的清理打扫工作得由自己负责。就是说村委会为了让自己少一些麻烦,而置中央要求、群众利益于不顾。按照文件要求,农村公共厕所要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
其实,“清扫之烦”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懒惰、不作为,既无视中央要求,又无视群众诉求,完全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表现。从现实情况分析,当地村委会成员应该不会亲自打扫公厕,只会花钱找人打扫,如果连这点工作都嫌麻烦,试问,作为基层组织究竟为群众服务还是只想着自己利益?
如果说公厕之门紧锁是因为公厕日常管理和保洁需要一笔支出,而村委会无力承担这笔支出,多少还能理解。但问题是,当地村委会并没有说差钱而是嫌麻烦,这只能说明把自己利益置于群众利益之上,并不是合格的基层服务者。有关方面要促使公厕尽早开门,更要对村委会履职尽责情况进行深查。
媒体此次报道后,相信村委会将积极整改,让农村新公厕造福村民。更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中央相关文件要求为何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落地?以农村公厕和村民旱厕改造为例,近年来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不久前安徽凤阳通报农村改厕项目中存在不少问题,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停职、立案审查调查。
中央文件落地显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积极作为。比如说,如果稷山县县乡两级政府都对农村新建公厕的实际使用情况加强明查暗访,当地村委会恐怕不敢将公厕锁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对村委会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调查处理,还要对上级政府的监督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深究,才能防止民生项目变味。
无论是农村建设新公厕,还是改造居民家旱厕,都被认为是“厕所革命”,只有“革”掉脏乱差,才能改善村民生活品质。那么,这场“厕所革命”不仅在于前期如何建设,更在于日常如何管理。
◎本人为企业解决产品、品牌、营销、管理等问题,欢迎私信或fhn19888@163.com垂询◎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