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蕴简介
牛蕴,年过古稀。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音协会员。任河南诗词学会六届、七届副会长十五年,《中州诗词》原执行主编,河南诗词学会顾问、《中华楹联报》特聘评审主评,豫州诗书画社创社社长,“牛蕴三天教会诗词格律”创始人和主讲人,培训学员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出版《对仗的知识》等多本著作。
编者按:牛蕴诗词格律专著《三天学会诗词格律》,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著者深入学习王力大师著作精髓基础上的教学成果,很多是独家创新“秘方”,为其他同类教科书中所无,堪称诗词格律教学的“百科全书”,特别适合初学者学习。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参考了大师所有的相关著作,并力求将知识融化,结合诗词界实际情况,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引导读者不知不觉轻松进入诗词格律的神圣殿堂。本书许多知识点,即便对有一定格律知识的诗人,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总之,本书为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不可缺少的通俗性普及性著作!
我刊将陆续选登该书的部分内容。从第6期起,先择其“词”学的部分内容选载。
本期目录:
一、必须按词谱填词
二、词句的平仄有严格规矩
三、一般词句的格律是有规律可循的
必须按词谱填词
牛 蕴
一首词,押平声韵还是仄声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若是仄声韵,是一般的上声去声还是入声字?……具体怎样操作?这些疑问,词谱都有规定,阅读词谱基本上可以解决。
是否一韵到底,要看词牌规定。一韵到底,就是说在一首词里,一个韵部从头到尾,一直用这个韵部。过去我们学的格律诗,无论是四句律绝,还是八句律诗,抑或是更长篇幅的排律,都是一韵到底的,中间不允许换韵;并且格律诗最主要是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当然,词与诗不同,词用韵有平声韵,有仄声韵,还有平仄转化用韵的。
填词必须符合词谱,若不符合词谱,你填写的就不是传统文化的“词”了。
有人不懂格律,不讲格律,只是随意找一个词牌名,模仿着词牌句数、字数、韵脚等填一首所谓的“词”,并标注上《满江红》《沁园春》《水调歌头》等,其实这是对“词”的误解,你填的根本不是诗词的“词”,是你自己的长短句而已,根本不配写上《满江红》等词牌名;真正懂词的人,是对填词有敬畏之心的,你不讲平仄,不讲格律,就不能随意填写传统的词牌名,如果你一定想模仿写一点长短句,不写《满江红》等词牌名,自娱自乐当然可以,你若写上词牌名,而又名不副实,只会惹人嗤笑。还有个别对词一知半解的人以“不因辞害义”和“创新”为名,基本不讲平仄,随意突破词谱,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亵渎。
就是懂词的人,也要更加严肃地依谱填词,要对照词谱逐字逐句反复核对、推敲,不可轻率为之,更不能漏洞百出。
我对历届学员说过,你要为自己的词把好格律关。作为老师,面对众多学员,不可能为你一一对照词谱检查格律。因为对照词谱逐句逐字检查格律,是一个非常过细、非常严格的脑力劳动,若交给老师去做,几乎是不能承担、更不能完成的。尤其是长调慢词,检查核对工作更是繁重,作者必须自己严防死守,逐字逐句对照词谱和自己的词作,一遍一遍地反复检查核对,包括每字的平仄、入声字等等,还要推敲字词,尽量做到无差错,高质量。
目前许多人喜欢用网络软件去检测平仄等。享用科技成果,虽无可厚非,但要特别提醒大家:用检测工具作参考可以,但且莫依赖它,更不能全信它,因为网络错讹多,全信它会使自己走入死胡同。特别如果你是初学格律,我建议你就不要用检测工具,退一步说,充其量用检测工具作参考。检测格律对错,是否符合词谱,主要依靠人的脑子,用人工的“笨”办法边检测,边思考,如此反复训练,逐渐把格律知识牢牢印在脑子里,你才会锻炼得更加“聪明”,才会真正成为诗词的行家里手,才会充分体验格律诗词的神奇魅力。
词句的平仄有严格规矩
牛 蕴
(注: 请读者注意:
1、凡黑体字变蓝字平或仄者,是原来的加圆圈即可平可仄的字位,因打不出圆圈,用此蓝字代替。
2、凡单纯黑色的黑体字,表示此字下面加着重号,也是因为打字打不出着重号,用此黑色黑体字代替。)
王力在他的名著《汉语诗律学》中说:
词字的平仄,比诗字更为固定。譬如B式诗句,可作平平仄仄平,亦可作仄平平仄平(拗救);但在词里,该作仄平平仄平的地方(如李白《菩萨蛮》“有人楼上愁”)是不能随便改为平平仄仄平的。又如a式诗句仄仄平平仄,偶然亦可作仄仄仄平仄(第三字不论),但如辛弃疾《祝英台近》“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风雨”“哽咽梦中语”,吴文英《祝英台近》“花信上钗股”“不放岁华去”,只是仄仄仄平仄,第三字必不可平。诗句中所谓一三五不论,到了词里,有些地方就非论不可了。因此,万树《词律》和《白香词谱》等书,对于每一字的平仄都有规定。除了指明可平可仄者外,都是平仄不可互易的。一般说来,慢词比小令的平仄更严。
平平仄仄平。此式除与仄平平仄平通用外,很少独用者。譬如《白香词谱》中,就只有《南歌子》一谱第二句是用这种形式的。当其与仄平平仄平通用时,亦以后者为正例。……有些词句,虽然表面上是律句和准律句相通,实际上是以用准律句为原则的。……其中的仄平平仄平虽偶然可作平平仄仄平,究以前者为正。
王力还说:词字不但讲究平仄,有些词人还讲究四声(平上去入)。王力引用万树《词律·发凡》云:
“……若上去互易,则调不振起,便成落腔。尾句犹为吃紧,如《永遇乐》之‘尚能饭否’,《瑞鹤仙》之‘又成瘦损’,‘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饭、瘦’必去,‘否、损’必上,如此然后发调。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为不合。……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声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
笔者引用王力论词的话,旨在告诉读者,填词是有严格规矩的,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只要符合字数,可以放宽平仄,押大体的韵就可以了,更不是有人说的“新时代提倡创新,填词应突破格律的束缚”。
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为严格,不容许有变格。
一、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必平,例如:“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必平,例如:“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引》)“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二、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必平,第三字必仄,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必平,第五字必仄。例如:“云随雁字长。”(晏几道《阮郎归》)“殷勤理旧狂。”(晏几道《阮郎归》)“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
三、 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三字必平,这很好理解,若第三字变成仄声,此句就不是律句了,例如:“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玉阶空伫立。”(李白《菩萨蛮》);同理,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必平。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临江仙》)“醒”读xīng。
四、 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型,第三字必仄;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仄。不然就不是律句了。例如:“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月上柳梢头。”(朱淑真《生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
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但是,假如我们学写旧体诗词,就应该以格律为准绳,而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完全不讲韵律和平仄。如果写出一种没有格律的“律诗”,那就名实不符了。词的平仄本来比诗的平仄更严,如果一首词没有按照平仄的规则来写,就不成其为词了。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
因此,我们要讲究写诗填词的规矩。下面,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讨论填词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般词句的格律是有规律可循的
牛 蕴
表面看来,填词最简单,照词谱比葫芦画瓢安排格律就行了。但若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点,没有一个对词总体上的把控,没有“庖丁解牛”般对全牛骨骼的总体掌握,还是很难写好词的。
我在教学生填词时,学生交来填词作业。当时我手头没有词谱,但我看了一遍习词,马上就对学生说,你找来词谱,重点看看某一句,看是否不合词谱。学生马上与词谱对照,果然发现这一句词与词谱不合,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该学生惊奇地说,老师神了,能背下词谱,不看词谱一眼就发现何处差错。我说,不是我多神,也不是我背下了词谱,而是词有词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大多数词牌里的词句都是标准的律句。我记住了这个规律,又大体记住了常用某些词牌每句词都是律句的基本情况,才能一眼发现你的违律处,怀疑你哪一句可能出律了,出谱了。
填词,一般应放在学诗之后。对诗的格律谙熟地掌握后,再去学填词。只要找出词的一般规律,找出词的基本特点,就会豁然开朗,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很快学会填词。若你对格律诗的律句还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对词句的格律是不太容易真正掌握的。
词的格律,要比诗的格律严格。因为诗有许多地方,一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句子可平可仄的字位较多,也较有规律;二是诗除了有特定句式外,其他特殊的句式不多。而词不同,除了一部分句子可以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处理平仄外,还有许多地方是不能按照这个原则的,就是说,诗某些地方可以可平可仄的,词却未必能。另外,词也有一些特殊的常见的独有的特定句式,哪怕是拗句,哪怕不是律句,也必须遵循,不能擅自将非律句或拗句变成律句。
王力说:“词虽是长短句,但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非但五字句、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也绝大多数是律句。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词绝大多数是律句,只有极少的句子是拗句(或是准律句,或完全不是律句)。正是由于“词绝大多数是律句”的基本判断,才能帮助我们在依谱填词时,更多地按照规律从总体上把控对句子格律的判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对依谱填词格律认识的主动权,让我们的填词从亦步亦趋的、比葫芦画瓢的、似乎不用动脑子的“被动”操作,变成心明眼亮的、可以自己总体上把控的、脑子里有根主弦的“主动”操作。
在审查词的格律时,我们心中总要遵照基本的规则,有一些基本的判断。我对词采取的基本判断是:
1、绝大多数词谱规定的是标准律句,这是主流、主体。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为严格,不容许有变格。
2、特别关注个别词牌的拗句,并且要写好这些特定的拗句。
3、在创作或者做编辑工作时,一旦发现不是律句的词作品,要提高警惕,马上过细地核查词谱,并严格按词谱规定安排格律。为了防止某个词谱编辑或印刷有误,许多时候还需要多找几本词谱对照起来甄别(当然也结合其他因素,比如阅读研究例词,这个问题后面再专门讨论)。
4、有意地记忆一些常用词谱的格律形式:哪些词牌全部由律句组成,哪些词牌里有拗句(非律句,或准律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