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环保与资源利用的课题愈发凸显其紧迫性。当我们聚焦煤炭产业时,煤矸石的合理处置与高效利用成为了绕不开的关键环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花团队,敏锐捕捉到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矸石巨量堆存以及脆弱生态亟需修复治理的重大需求,潜心钻研,成功开发出煤矸石分质全量化利用新技术。这一技术成果迅速走出实验室,与榆林中科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开展中试技术验证。2025 年初,在陕西省榆林市,一座年处理能力达 5 万吨的煤矸石分质全量化利用技术中试生产线拔地而起,并于近日实现全线贯通投产。
![]()
榆林,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主产区,2024 年原煤产量高达 6 亿吨,与此同时,伴生而来的煤矸石多达 6000 多万吨,占榆林市大宗固废总量的 61%。多年累积下来,煤矸石堆积如山,不仅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传统上,煤矸石主要用于制砖、路基材料、矿坑回填等,利用途径有限,资源利用率较低。而马淑花研究员团队基于矿物学和生态土壤学理论,创新性地开发出 “相分离可控分选耦合生物解矸快速成土” 新工艺,让煤矸石摇身一变,转化为生态功能土、再生骨料和低热值煤三类极具价值的特色产品。其中,煤矸石基生态功能土更是 “明星产品”,它能够完全替代优质客土,广泛应用于矿区土地复垦、矿区生态治理以及沙化土地等退化土壤的修复与改良。煤矸石中富含的大量常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在新技术的作用下,成为了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养分与环境保障。经其修复后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透气透水性能大幅提升,仿佛再造了肥沃的生态黑土地。
![]()
目光转向长治碳谷,这里同样在煤矸石综合利用的赛道上奋力疾驰,成绩斐然。长治碳谷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依托自主创新的 40 余项专利技术,成功破解煤矸石高值化利用的难题。通过 “微波活化煤矸石” 技术,煤矸石中的矿物质被充分激活,极大提升了其作为胶凝材料的性能;配合真空挤压成型技术,确保生产出的产品具备高强度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多个领域。目前,长治碳谷已建成国内首条 10 万吨级煤矸石资源化生产线,将堆积如山的 “黑色包袱” 转化为轻质高强的建筑外墙板、高铁声屏障、光伏支架,甚至是低碳水泥的替代材料,开辟出一条工业固废的绿色 “重生之路”。
在全降解材料生产方面,长治碳谷的 “粒子工厂” 同样令人瞩目。当全球饱受白色污染困扰,传统塑料带来的环境危害日益严重时,长治碳谷另辟蹊径,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全降解母粒。粉煤灰,作为中国工业固废的 “头号难题”,年均产生量超 6 亿吨,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存在重金属渗漏的风险。长治碳谷凭借微纳米活化技术、分子重构工艺、光催化赋能等核心技术,让粉煤灰实现价值飞跃。生产出的全降解母粒性能对标石油基塑料,降解率超 90%,成本相较于传统可降解材料降低 30%。这些全降解母粒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级降解包装、快递袋、商超购物袋等包装领域,还可用于制造轻质发泡环保建材以及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用于污染土壤修复,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
长治碳谷的生物质全降解包装材料,更是以 60% 超高比例的工业固废为填充,搭配新型生物质降解材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 180 天自然降解的环保目标,且性能卓越,无论是应对潮湿环境下的生鲜配送,还是高强度保护需求的工业产品运输,都能出色胜任,打破了 “环保材料不耐用” 的刻板印象。
从榆林中试生产线的成功投产,到长治碳谷在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全降解材料生产领域的创新实践,我们看到了科技为环保与资源利用带来的无限可能。长治碳谷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探索煤矸石综合利用和全降解材料生产的新路径、新技术,为推动区域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环保事业提供可借鉴的 “长治经验”。
![]()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科技的助力下,煤矸石不再是困扰环境的难题,全降解材料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更加绿色、宜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