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 1960-1970年的照片,鎏金边搪瓷痰盂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它们从不入解说词,却牢牢占据画面一角,像时代默许的暗号:
贵客临门,礼遇从一口可落痰的从容开始。
同一时期,北京饭店、上海锦江的老楼,沙发与落地花罩之间也必摆一只景泰蓝或搪瓷痰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讳莫如深的接待标准。
然而空气开始流动。
![]()
1978 年国门初启,礼宾制度随之大幅精简:机场迎送取消,欢迎仪式由广场收进室内,空调取代穿堂风,地毯与软包家具大面积铺陈——痰盂突兀碍眼,又难保洁,自然成了第一批被“请出去”的物件。
1981 年外交部礼宾司的《国宾接待室内陈设表》悄然删去了“痰盂”二字,代之以“小型不锈钢果皮桶”,无声地宣告旧时代谢幕。
礼宾改革只是序章。九十年代,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把“室内不设痰盂”写进文明城市评比细则;
1996 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更白纸黑字:“星级宾馆、会议中心、展览场馆接待厅(室)不得设置开放式痰盂。”于是贵宾室里,一次性纸杯、袋装消毒纸巾与隐蔽式垃圾桶取代搪瓷圆肚,偶有外宾需要,也只递上一只一次性“痰杯”,用完即由随行人员带走。
![]()
当最后一批库存无处安放,西安人民搪瓷厂把 1993 年余下的五百只半高脚痰盂改涂外文商标,装箱发往中东,摇身一变成了冰酒桶或糖果罐。
搪瓷面映出异域灯火的那一刻,一个时代的“角落”悄悄合上了盖子,仿佛从未出现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