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蚊子肆虐岭南,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打响
凌晨五点,顺德乐从镇的陈阿婆悄悄起身,轻手轻脚走向厨房。刚推开纱门,一阵刺耳的嗡嗡声瞬间包围了她裸露的脚踝。不到十秒,三个红肿的包已鼓起。“这花蚊子比闹钟还准时!”她苦笑着拍死一只肚胀如红豆的蚊子,血迹在掌心晕开——这是今年夏天广东人最熟悉的“血色清晨”。
就在昨天,广州疾控公众号发出战斗宣言:“驱蚊就是上战场,不是它死就是我痒。”这场战役的敌人,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
01 高风险地图,蚊虫的“战略要地”
7月最后一周,广东多地拉响蚊媒警报。广州市疾控中心最新蚊媒监测地图显示,全市风险等级已升至中风险。在覆盖120个街镇的监测中,北京街道、景泰街道、光塔街道、登峰街道等12个街镇被列为高风险区域,如同插在防疫地图上的红色警示旗。
中山市的战况同样吃紧。沙溪镇港园社区、沙溪社区、康乐社区和古镇镇古二社区四个社区被评定为高风险战区。专业人员在这些区域发现,平均每100平方米就有超过10只成蚊盘旋,足以形成疫情传播链。
深圳的形势更为严峻。7月上半月全市443个监测点中,52.82%不合格,21个点位密度“爆表”。福田街道裕亨花园、华强北街道上步工业区、南山街道月亮湾花园等地,积水容器中蚊幼虫密密麻麻,看得人头皮发麻。
“真正的隐患不在明处,而在那些门窗紧闭的闲置房屋里。”探访顺德疫区的记者发现,村民外迁留下的祖屋成为蚊虫大本营。年久失修的房内盆罐积水,阴暗潮湿的环境让蚊虫肆无忌惮地繁衍生息。
02 灭蚊三十六计,科技与自然的博弈
面对猖狂的蚊敌,各地使出浑身解数。
在佛山三水区南山镇,中山大学张东京副教授团队释放了一批特殊战士——华丽巨蚊。这些体长超3厘米的“蚊中巨人”幼虫期凶猛肉食,3周内能吃掉近百条白纹伊蚊幼虫。而羽化后的成虫却改吃素,以植物汁液为生,堪称“好蚊子”。
“就像派特种兵去端了敌人老窝!”当地防疫人员形象比喻。这些特种兵被精准投放到无法清除的蚊虫孳生地,开展定点清除行动。
佛山禅城区则使出“绝育计”。工作人员在祖庙街道释放携带沃尔巴克菌的雄性白纹伊蚊,这些“单身汉”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亚洲艺术公园、中山公园的水域中,数千尾鲢鱼和鲮鱼欢快游弋,专门捕食蚊卵和幼虫。
广州兰圃公园的“以鱼控蚊”计划更显诗意。6000尾“灭蚊鱼”被投放溪流,工作人员笑称:“让鱼儿解决蚊子,比喷药更环保。”
高空战场上,无人机已成标配。顺德北滘镇开展饱和式围合消杀时,两台无人机配合100台喷雾机协同作战。无人机航拍快速识别积水容器,地面部队随即清理,效率比人工排查提升三倍有余。
03 个人防护,铜墙铁壁的建立
“无水则无蚊!”佛山市顺德区疾控中心的倡议书直击要害。他们呼吁居民立即翻盆倒罐清积水,特别是富贵竹等水培植物要勤换水。富贵竹根部积水是蚊虫温床,大墩村曾因清理这些“富贵竹”与村民周旋多日。
物理防御是关键一环。顺德区疾控制中心倡议:“家家安装纱门纱窗,出租屋房东要主动为租户加装。”傍晚和清晨蚊虫活跃时段,要紧闭门窗或使用纱窗通风。睡觉时蚊帐要掖好边角,严防“敌特”潜入。
化学防御也需科学部署。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是外出必备。顺德居民陈先生总结实战经验:“浅色长袖是护甲,驱蚊水是防护罩,避开树荫草丛等‘雷区’,黄昏黎明少出门。”
特别提醒家长:婴幼儿推车要加装防蚊网,选择驱蚊产品认准农药登记证号。室内使用电热蚊香液更安全,传统盘香在密闭空间长期使用可能适得其反。
04 疫情实况,知己知彼的应对
截至7月26日,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所幸均为轻症,无死亡病例。其中3224例已治愈出院,疫情仍处高位期。
乐从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群介绍:“患者病程约7天,主要表现为中低热、关节痛和皮疹。”46岁的李先生独自租房,平时就特别招蚊子。22日他因手关节疼痛就医,检测阳性后住院治疗。“医生护士都很热心,一周左右就核酸转阴了。”
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万水春强调:“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治疗就是对症处理——发热退烧、关节痛止痛、皮疹止痒。”该院隔离病房配备防蚊门帘、灭蚊灯,每张病床都挂着蚊帐,防止患者成为新传染源。
中国疾控专家刘起勇提醒:约20%-30%患者愈后可能有关节痛,多数几周内缓解,少数持续半年以上。乐从医院感染科林群主任建议:“急性期要避免运动,即使出院后仍有疼痛,休息一个月大多能缓解。”
05 健康监测,防患未然的屏障
随着疫情发展,防控网络正在扩大。福州疾控7月29日发布健康提示:国外流行地区及广东佛山等高风险地区来(返)榕人员,需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
这项措施的科学依据在于:基孔肯雅热最长潜伏期12天,登革热则达14天。期间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居家治疗患者要做好防蚊隔离,避免成为传染源。”福州疾控专家特别强调。因为一个患者可能感染一群蚊子,而一只蚊子可叮咬多人,形成“人—蚊—人”传播链。
对于旅行者,多地疾控给出“三部曲”建议:出发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出行时带足防蚊装备;回程后14天内继续防蚊,关注身体状况。特别是孕妇、65岁以上老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
顺德大墩村的梁书记仍在挨家挨户检查闲置老屋。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院中废弃水缸里孑孓密布。“看!这就是蚊子的‘兵工厂’。”他边说边将积水泼在滚烫的水泥地上,水迹转瞬即逝。
当佛山公园里的鲮鱼吞下第1000只蚊卵,当广州白领在纱窗后安心入眠,这场人蚊大战的胜负天平正在倾斜。你清理的每处积水,安装的每扇纱窗,都是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关键防线。
夏夜微风拂过,树影婆娑处,花蚊军团仍在暗处蛰伏。你的防蚊武器准备好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