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或“柳条湖事件”,是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蓄意制造的一场有组织的军事侵略袭击,并在短时间内侵占中国东北多个城市。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分三路向当时东北军第7旅驻地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第7旅官兵多次向时在北平的东北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报告遭到日军袭击,张学良此前已收到南京国民政府“不予抵抗”的命令,当晚向国民政府报告,没有收到回复,故下令不予抵抗。
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将士毫无防备,且无法全力抵抗,双方激战到凌晨5点,东北军第7旅官兵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日军派兵向沈阳(时称奉天)发起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
9月19日凌晨6时,沈阳沦陷。随后,日军攻占南满、安奉两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长春、营口、田庄台、盖平、复县、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本溪等地。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但长春仍在9月20日沦陷;9月21日,吉林省城也沦陷。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战火蔓延,齐齐哈尔、锦州、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也相继沦陷,日军仅用4个月零18天便侵占了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在此期间,东北地区成为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资源基地。而面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主张武装抗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这些抗日武装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事件经过
被炸毁的中国铁路
柳条湖事件
早在1929年5月,日本关东军情报会议就决定使用武力,解决满洲问题。在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的主持下,日军在1930年9月出台《关于满蒙占领地区统治的研究》,提出一两年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1931年5月,以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为核心,花谷正少佐(奉天特务机关辅佐官)、今田新太郎大尉(参谋本部中国研究员)等人参与,秘密商议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行动计划。同年6月,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确定在9月下旬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然后迅速出动军队占领沈阳,在各国来不及干预之前,占领预定地区。
关东军在做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和必要的军事侦察后,开始安装重炮,选拔合适的人选。因两门重炮安装要在9月10日才能完成,而且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校,因此事件的时间本来定为9月28日。但到9月中旬,柳条湖事件的计划在日本国内暴露。陆军大臣南次郎等人派参谋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少将前来东北,转达军部不同意近期发动事变的意见,而建川美次也是参与策划在东北发动事变的人物之一。9月15日,他在启程之前有意向参谋部俄国组组长桥本欣五郎等人泄漏军部的意图,暗示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人立刻动手。因得知建川美次预定在9月18日傍晚抵达沈阳,因此关东军决定提前在9月18日发动事变。
主演事变的关东军军官佯装调查情
9月18日,负责炸毁铁路的关东军中尉河本末守接到行动命令,天黑后,河本末守带领六名士兵来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南面不足500米处的柳条湖,将预先准备的42包小型黄色方形炸药,设置在南满铁路的道轨上。22 时 20分,河本点燃了导火线,“轰”的一声巨响过后,东侧道轨接头处约有1.5米的钢轨被炸弯,两根枕木被毁,损害轻微,满铁列车仍然能够通过。二十分钟后,一列从长春开来的列车安然驶过爆炸点。河本末守见爆炸成功,随即将事先准备的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用随身携带的电话机将所谓南满铁路线被炸的消息,通知奉天特务机关和大队本部。日本人诬陷南满铁路被炸是中国军队所为,埋伏在爆破地点以北4公里处文官屯的川岛中尉以此为由,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进攻东北军北大营。
9月18日夜11时18分,花谷正以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当时在东京)的名义,给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和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宣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日军守备队,双方军队发生冲突。19日零时10分,花谷正又发出第二封电报,宣称北大营中国军队同日本守备队虎石台激战,日方陷于苦战。19日凌晨1时30分至2时之间,本庄繁向关东军下令:驻辽阳第2师,驻公主岭独立守备队第1营、第5营等迅速开往沈阳,攻击该地中国军队;驻长春步兵第3旅准备进攻长春。同时,本庄繁还向驻朝鲜日军求援。最后,本庄繁将他的命令及战况正式报告给军部。9月19日凌晨3时30分,本庄繁率领关东军司令部火速赶往沈阳。
日军占领北大营
9月18日夜10时25分,爆炸声刚过,日本设在守备队营区内的24厘米口径的大炮,开始炮轰东北军北大营、东大营和兵工厂,炮声震动全城。与此同时,埋伏在东北军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本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在炮兵掩护下,以坦克开路,向北大营发起攻击。当晚11时,日军炮火击毁东北军北大营1营营房。半小时后,日本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在重炮掩护下,占领北大营⻄北⻆。19日凌晨2时许,日军突入营垣。
事变前的北大营
东北军北大营位于沈阳城北约5公里处,距柳条湖不足500米,整个营地占地约4000平方米。北大营是东北军第七旅的驻地,旅长为王以哲,有官兵万余人。第7旅官兵素质良好,轻重武器配备也比较精良,是东北军中的一支劲旅。但由于受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东北军官兵对于日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就在9月18日当天夜里,旅长王以哲不在营地,另有3名团长也归宿家中。日军发动进攻后,驻守在营地的参谋长赵镇藩一面下令全军进入预备阵地,一面向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和旅长王以哲报告,却收到“不准抵抗”的命令;第7旅官兵皆不敢违背军令做出抵抗。
事变后的北大营
此时,日军兵分三路,从西、南、北三面接近营垣,情况紧急。在坚守不能、救援无望的情况下,第7旅部分官兵不愿引颈就戮,只得违抗“不抵抗”的命令,砸开库房,取出枪支弹药,奋力还击。第7旅参谋长赵镇藩再次请示荣臻,得到可以向东移动的指示。第7旅官兵在参谋长赵镇藩、第620团团长王铁汉指挥下,由南北两面出击,一边掩护非战斗部队,一边向东山嘴子撤退。
驻扎在铁岭的日军部队在19日凌晨4时到达沈阳,配合日军第2大队,于凌晨5时30分占领了北大营,将中国军队遗留下的军械、子弹、钱款悉数掠去,最后纵火焚毁了东北军十余年来经营建筑的唯一兵营。
事件结果
东北全境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自9月19日攻占沈阳城,随后关东军在南满铁路沿线展开全面攻势。9月19日,日军攻古南满、安奉两条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包括安东、营口、安奉、抚顺、本溪、鞍山、海城、辽阳等地。沈阳陷落同一天,日军攻占长春。此后,关东军在日本内阁和陆军部的授意和暗示下,继续扩大战争,并于9月21日攻陷吉林。从9月22日到24日,日军兵分数路进攻吉林省各地,吉林省大部分城镇落入日军之手。日军随即绕过哈尔滨,进犯黑龙江省。11月19日,日军攻入省城齐齐哈尔;随后,日军以此作为据点,沿呼海、齐克、哈满三条铁路线继续深入,攻占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
东北军指挥中心西迁到锦州后,日军随即对锦州展开进攻。1932年1月2日,日军以4万兵力三面包围锦州,第二天,日军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攻占锦州后,日军又迅速占领全部辽西地区,转而计划夺取哈尔滨。2月5日,日军攻占哈尔滨。哈尔滨沦陷,标志着东北地区完全沦陷。不到半年时间,东北全境沦陷,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日军占领,超过3000万东北同胞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遭受日寇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伪满洲国成立
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九·一八”事交以前,就提出了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的三个阶段:
一是扶植卖国集团,成立亲日政权。
二是建立“脱离中国本士”的“独立国”,即扶植傀儡政权。
三是吞并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版图。
9月19日到22日,关东军经过研究之后,确定了“满洲问题解决方案”:即建立由日本支持,领士包括东北四省及蒙古,以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政权。
溥仪戎装照
日军占领东三省后,土肥原贤二游说末代皇帝溥仪,以复兴满清为条件,威逼利诱溥仪回到东北。
1932年2月25日,关东军制定并经日本军部和政府批准的方案规定,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2月29日,关东军决议,以溥仪为伪满洲国执政,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张景惠为参议府议长。3月1日,伪满洲国正式成立。
同年6月,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起草了一个指导伪满洲国的《纲要》,正式确立“在伪满洲国的名义下,通过日本人系统的管理,特别是通过总务长官以求实现殖民地统治秩序”的方针。 伪满洲国名义上是独立国,但在实质上被日本人控制,彻底沦为日本实行殖民统治的工具。从此,中国东北完全变成了日本占据下的殖民地。
日本图谋扩张
伪满洲国成为日本进一步侵略扩张的基地,日本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
1931年9月22日,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除了确定建立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外,关东军准备在东北各省拼凑傀儡政权,同时阴谋在上海挑起事端。上海是西方列强在华投资集中、商业利益丰厚之地。列强经济、政治关系复杂,上海若有战事,将引起国际关注,特别是与上海关系密切的大国,如英、美、法等必将介入。在谋划伪满洲国成立之际,坂垣征四郎计划在上海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注意力。
1932年1月18日,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及其手下指使5名持极端民族主义及军国主义观点的日本日莲宗僧侣于上海公共租界东区一带举行巡游宗教仪式,途经杨树浦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时毛巾厂门前,遭被激怒的工厂工人群殴,日僧天崎三人等被殴成重伤,水上秀雄最终伤重不治。日本人又在三友实业社工厂斗殴、放火,引起混战。
日方以此为借口,于1932年1月28日对上海发动进攻,遭到中国军队反攻,即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战斗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持续数月,中日双方都遭受重大伤亡。最终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其中规定日军撤至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虹口各地,恢复一·二八事变以前状态;中国则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域,不驻军队。一·二八事变使得日本继续占领上海,加强了对华东地区的控制,成为日本在中国持续扩张的一部分,为之后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埋下伏笔。
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不断升级。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驻丰台中国驻屯军结束在卢沟桥附近的军事演习,宣称演习地点传来枪声,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踪”,提出进入宛平县城搜查的无理要求,遭到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拒绝;日本随即攻击城西卢沟桥。第二日清晨5时许,日军炮轰宛平县城,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此事件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抗战、卢沟桥事变;第二十九军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战败,撤退至保定,日军占领平津地区。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