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主任,您看我家孩子这情况,是不是得吃点药啊?” 在武汉广爱精神科社区义诊的咨询台前,一位母亲紧锁着眉头,手里紧紧攥着孩子的作业本。彭主任接过本子,上面画满了杂乱的线条,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笑着对旁边的小男孩说:“小朋友,你这画的是天上的云彩吗?” 男孩愣了一下,小声说:“是怪兽。” 彭主任点点头:“怪兽看起来有点凶,是不是最近有什么让你害怕的事呀?”
这一问,男孩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原来他最近总做噩梦,上课注意力没法集中,成绩下滑让母亲格外着急。彭主任没有直接谈论用药,而是拉着男孩的手来到旁边的绘画区:“咱们一起把怪兽画得小一点好不好?” 半个钟头后,纸上的怪兽变成了卡通模样,男孩还在旁边画了个举着宝剑的自己。彭主任趁机对母亲说:“孩子是在用画表达恐惧,多陪他说说心里话,比吃药管用。” 母亲看着孩子脸上的笑容,紧绷的嘴角终于柔和下来。
义诊台另一侧,72 岁的周奶奶正拿着放大镜看宣传册。她的老伴半年前去世,这阵子总觉得 “屋里空荡荡的,坐不住”。彭主任搬了把椅子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起和老伴年轻时的故事。说到动情处,周奶奶抹着眼泪说:“以前总觉得想他是丢人现眼的事,今天跟您一说,心里轻快多了。” 彭主任递给她一张印着 “情绪日记” 模板的卡片:“您可以把想对爷爷说的话写下来,就当他还在听呢。”
社区的长廊里,年轻医生们正在组织 “情绪接力” 游戏。居民们围成一圈,用一个词描述自己的心情,再传给下一个人。“焦虑”“孤单”“踏实”“期待”…… 词语像蒲公英一样在人群中飘散,传到最后变成了 “温暖”。刚失业的小张红着脸说:“本来觉得没脸见人,听大家一说,谁还没点难处啊。” 旁边有人接话:“我侄子去年失业,后来自己开了网店,要不我帮你问问?”
正午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义诊现场,志愿者端来的绿豆汤冒着热气。彭主任的白大褂口袋里塞满了纸条,上面都是居民留下的联系方式和诉求:“彭主任,我家姑娘总熬夜,您有空给她讲讲危害呗”“下周能来给社区老人讲讲怎么用智能手机视频吗?孩子们不在身边,想他们了”。他在每张纸条上都画了个小太阳,说这样看着就有盼头。
离开展区时,彭主任发现宣传册还剩不少。他灵机一动,让志愿者把册子分到社区的快递柜、超市收银台和老年活动室。“咱把关怀藏在居民常去的地方,说不定啥时候就帮上忙了。” 果然,下午就有超市老板打来电话:“有个顾客看了册子,说要带他媳妇来医院看看,她总怀疑有人跟踪自己。”
暮色渐浓,义诊团队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周奶奶拎着一兜刚蒸的包子追了出来:“彭主任,这是我用新学的法子做的,您尝尝。” 包子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彭主任看着社区里亮起的万家灯火,突然明白:所谓心灵关怀,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蹲下来听一句心里话,递上一张能写字的纸,或是在陌生人需要时,说一句 “我在呢”。
武汉广爱精神科的义诊车渐渐驶离社区,但那些传递出去的关怀,正像种子一样在居民心里发芽。就像周奶奶在电话里说的:“现在晚上睡不着,我就看看您给的卡片,觉得有人懂我,就不那么怕黑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