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转型》,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末彩蛋)
尚曦文史
读《大转型》,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常常要面临来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些重大挑战交汇的关节点上,人类社会存在多种可能的走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众多思想家的思考,他们试图探寻这场全人类危机的深层根源,并努力寻找逃离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
卡尔•波兰尼就是这众多思想家之一,凝聚其深刻洞见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于194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随即被誉为20世纪该领域极具创造性的代表作品,并经受时间考验,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启发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议程。
![]()
卡尔·波兰尼,1886年10月25日出生于奥匈帝国匈牙利王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1924年移居奥地利,1934年起先后迁居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曾执教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本宁顿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诸多学术机构,1964年4月23日与世长辞。波兰尼著有《大转型》《达荷美与奴隶贸易》《人的生计》《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合著)等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社会思想家、政治经济学家、经济人类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有些书是拒绝退场的”
管理学大师弗雷德·德鲁克认为:“《大转型》提供了迄今为止对市场自由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同样给予《大转型》高度评价,他说:“波兰尼揭穿了自由市场的神话: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自由、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大转型》也被视为杰出的经济史著作,有学者甚至认为:“除了《资本论》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没有什么经济史著作比《大转型》更具影响。”复旦大学教授包刚升亦如此评价:“就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批评而言,继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后,波兰尼的《大转型》恐怕要算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了。” 一位杰出的经济史学家,在回顾多年来《大转型》的接受和影响史时感叹道:“有些书是拒绝退场的。”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 卡尔·波兰尼 著 冯钢 刘阳 译
雅理/活字/商务印书馆联合出品
世界顶级经济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社会学教授弗雷德·布洛克在《大转型》导言的开篇中这样写道:“尽管写作于20 世纪40 年代早期,卡尔· 波兰尼的作品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却与日俱增。尽管如今的书很少有超出几个月或几年的参考价值,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大转型》仍旧在许多方面保有新鲜价值。对于理解21 世纪肇始时的全球社会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而言,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
![]()
“他在重写历史”
社会学家罗伯特·M.麦基弗:“波兰尼没有宣称他是在写历史——他在重写历史。他不是带着一束烛光进入黑暗角落的一处,也不是将其个人的信念理论化地制作成公共经典,而是,以其洞见和知识,投射出新的光芒,照见整个时代史无前例的改变过程与革命。”
波兰尼的弟弟、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读完《大转型》的初稿后,在回给哥哥的信中说:“‘如此富有激情和说服力,带着你的情怀’,其他任何人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横跨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保持高度创造性笔耕不辍近六十年的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把《大转型》视为对自己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欧树军:“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当下的历史。《大转型》所记述的,既是人类的过去,也是人类的当下。当历史走到当下,波兰尼的醒世恒言,值得每个希望见证时代巨变的人们深思。”
![]()
“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波兰尼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斯蒂格利茨如此评价波兰尼的《大转型》。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雪光:“波兰尼关于19世纪大转型的分析,及其提出的市场-社会双重运动的思路,启发我们认识社会在时代大转型中的基础性意义,寻找新的视角来认识大转型背后的社会变迁。”
罗伯特·M.麦基弗在1944版曾写下一段颇具寓意的话:“今日首要之事,就是让未来国际组织的缔造者了解本书的教训。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甚至联合国,都还只是存在于纸面上的构想计划。倘若这些国际组织的缔造者用心读过本书,并慎重考虑其论点,他们后来提出的政策构想必然能大有改善。”
《金融时报》:“英国脱欧、特朗普崛起,本质上是波兰尼描述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当民众感到被全球市场抛弃时,他们会用选票反抗。”社会活动家娜奥米·克莱恩:“2008年后的财政紧缩政策,正是波兰尼警告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对民主的碾压’。希腊债务危机是教科书般的案例。”
![]()
“动荡时代的生存指南”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渠敬东:“资本主义是否是世界历史的终极命运,由所有人来承担?交易、货币、市场三位一体的世界体系,是否只是一个漂亮的神话?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掀开了霓裳华服的一角,通过对现代经济史中遍及全球的各种实例展开分析,告诉人们:‘自我调节的市场’,原本是一种‘强烈的乌托邦幻觉’;看似逻辑自洽的经济行为,终究是‘嵌入’社会及政治制度的一种活动。市场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历史的一个过场,经济制度作为社会组织的功能之一,并不能主宰不同文明的未来道路。卡尔•波兰尼的伟大发现,足以使他与那些极具经典地位的社会思想家比肩。”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波兰尼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市场的无节制扩张是灾难性的,但是其扩张是持续的、有普遍理论的;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必需的,但在实践中往往是被动的、缺乏系统理论和计划,因此可能带来危险的后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重提波兰尼,意在批评新自由主义走得太远。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读者可能要面对本书提出的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即怎么构造一个既包容又制约市场的社会,如何探索关于社会保护性的一般原则和理论。这会是对波兰尼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发展。”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张泰苏:“从道德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是西方现代史的首要主题,而《大转型》一书是研究这个主题的理论基石之一。时至今日,这本老经典依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依然能给人提供层出不穷的思想灵感:社会的碎片化、个体化会给经济行为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冲击?社群规范与法律之间如何转化与互动?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支撑?许多困扰中国知识分子与政策制定者多年的深层问题都可以在《大转型》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中找到一部分答案。不懂道德经济学,确实不足以谈政治。”
![]()
《大转型》之所以被誉为“动荡时代的生存指南”,是因为它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人类文明相处的永恒悖论:市场既是创造繁荣的引擎,也是撕裂社会纽带的利刃。波兰尼提醒我们,任何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是人性的庇护所”为底线原则。在人工智能颠覆生产秩序、气候临界点迫近的今天,重读《大转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未雨绸缪——它教会我们在效率与伦理、增长与存续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这部写于二战硝烟中的著作,至今仍在为人类文明的突围投射思想之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