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距离2027年8月1日还有2年。估计当天将会有隆重庆典,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达一个关键的历史里程碑。
改革开放40多年,是强军建设的40多年;过去十多年来的新时代更是强军建设的跃进阶段。如今军容鼎盛,捍卫国家尊严,江山换了新天。
![]()
98年前,中国共产党发起了第一次武装起义,“揭竿而起”,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斗争。毛主席后来概括得精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2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人是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其他还有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周总理早期革命生涯和军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1924年(26岁)结束留法勤工俭学,从欧洲返回中国,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他以前,军校政治部只是一个空架子,不懂得《政治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周总理出掌政治部后,黄埔军校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共在军校内培植和发展党员,让学员们知道参军打仗是为了民族独立自强、人民翻身解放。1925年9月,为了对抗粤系军阀陈炯明,黄埔军校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周恩来出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确立了革命政党领导军队进行革命的原则,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毛主席后来总结得好:《党指挥枪》,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一个连队大约80至100人,要设有党支部,支部工作要向上级政委汇报。
周恩来1926年11月就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曾发动过一次大规模的上海工人起义,80万工人参加,经历了30多个小时浴血奋战的锻炼。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捕杀共产党人。为了抗击蒋介石的白色恐怖统治,中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初时地点选在湖南,最后决定在南昌。周恩来被委任为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前敌代总指挥;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
![]()
南昌起义是中共武装斗争的第一次行动。起义成功后,当时还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觉悟,党内的路线争论十分激烈,有右倾机主义甚至投降主义,也有左倾冒险主义甚至盲动主义。共产国际的指示脱离实际、跟不上形势的急剧变化。南昌既不可久守,南下后又兵分两路,最终部队散佚,余部由朱德和陈毅率领,上井冈山和毛主席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国的斗争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以武装起义的方式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军事斗争。中国革命从此走上新台阶。
1957年8月1日是南昌起义30周年,当年《解放军报》对南昌起义第一次进行了专题报导。草稿完成后,编辑部将稿件递交周总理审阅。周总理看罢,提笔修改。原稿上写道:“周恩来同志带领三万余北伐军,于南昌发起武装起义。”这个说法没有任何问题,但周总理在“周恩来”之后加上了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四人。作出这修改,体现了周总理的务实作风和优秀品格,不愿意突出个人,因为是集体领导。个人和集体有辩证关系,互相依存、互相成就。为什么是这个排序也十分讲究,是他们集体讨论后的共识。朱德说:“我不能排在前面,因为当时我的人马主要做一些协调保障工作,作用不大,应排在叶挺将军后面。”周总理他们集体审核之后,《解放军报》终于确定了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排序。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卢德铭和毛主席领导)的部队决定保存实力、上山打游击并建立苏维埃政权。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曾经有人提议淡化,把9月9日定为建军节。毛主席表示反对,因为南昌起义比秋收起义更早,规模更大,影响更广,意义更深,带动了包括秋收起义在内的后续9次起义。
![]()
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说?笔者认为极有道理。参加南昌起义共3万余人,各路军团的人马统筹、军备武装、战斗部署以至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十分艰巨。参加南昌起义的精英,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有16人,包括周恩来,朱德,陶铸,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伯渠,李井泉,郭沫若,朱蕴山,粟裕,章伯钧,蔡廷锴,萧克,侯镜如;授予元帅军衔的十居其六(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授予大将军衔的三人(粟裕,陈赓,许光达);授予上将军衔的四人(周士第,萧克,杨志成,赵尔陆);授予中将军衔的七人,授予少将军衔的六人;担任省部级党政领导职务的19人;其他在各个重要岗位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高层领导共442人。参加南昌起义的指战员,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历次战斗中牺牲的共351人。此外还有建国前牺牲的叶挺和恽代英。
从黄埔军校时期一直和周总理并肩奋斗、但因故不及参加南昌起义的,还有叶剑英,邓演达和王柏龄。叶剑英当时在张发奎部任第四军参谋长,对南昌起义有特殊贡献。笔者早前已有文章解说过。毛主席称赞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评价甚高。
笔者因为工作关系,从2018到2014年,6年间到过南昌不下30次。暇时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流连忘返。笔者熟悉相关资料,部分来自南昌起义史话(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发行)。
60年前(1965)郭沫若重游旧地,到八一馆参观。当晚他在江西宾馆写诗纪念。《洪都三十八年前,革命风雷震九天,争取工农新领导,掀翻日月旧山川。井冈直比昆仑峻,锦水竟同延水连。八一大桥八一路,东风万里赣江边》。
行文至此,细察今天俄乌冲突和中东战火,国际风云变幻,中俄美三方互动,势将迎来台海局势翻转,是时候台岛当归,中国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期望全国军民隆重纪念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涵盖2340万台湾同胞,举国欢腾,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完成领土主权的完全统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