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前篇:
(七)
第三,敌我战斗力真正对比。
胡宗南部队在旅和团层面倒是不弱。蒋介石对胡宗南很信任,尤其对整编第1师第1旅,给出超规格的待遇。
整1旅的旅长黄正诚是中将,三个团长都是少将,令其他所有部队都羡慕嫉妒恨。当然我们说,这只是职务军衔而不是铨叙军衔。国军将领军衔体系之混乱早有人吐槽,不多说,只稍微点一下。
国军将领的两套军衔体系,铨叙军衔是根据其年龄、服役时间、资历等自然条件综合衡量确定的,少将以上人员额定数量很少。职务军衔是结合实际岗位授予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突破限制,蒋介石为了安抚将领们会经常性地提高等级。
所以国军将领的铨叙军衔一般都比职务军衔低,有的甚至差别特别大。比如那位“我兵团畅通无阻”的中将司令官廖耀湘,其铨叙军衔只是上校,而职务军衔因他担任兵团司令,就特别高。就像胡宗南这位整编旅长黄正诚,其铨叙军衔大概也就是上校之类。和杜聿明那种铨叙军衔与职务军衔同步的中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天下第一旅是全美械,主官高配,士兵待遇比其他部队也高,论其名气实力,与第五军之200师、十八军之11师、整编74师之整51旅、新1军之新38师、新6军之新22师相比,可能略有不如,但比之什么虎头师(傅系新32师)、赵子龙师(独立95师)、千里驹师(25师),大概是要强一些的。
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陈赓的两个旅面前,以一敌二,居然被陈赓的两个旅吃干抹净一网打尽。
![]()
上图大家观察一下细节,左右两侧的是我军保卫干部,各伸出一手顶在黄正诚和戴涛的身后,防止他们有什么动作。
套用旅长那位并不真实存在的部将李云龙的台词:“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三、4纵中野排第几
太岳纵队最初的兵力包括10旅(周希汉)、11旅(李成芳)、13旅(陈康),其中第10旅是386旅改编而来,11旅是原来的决死一纵队。
1947年7月南下时,陈赓又把太岳24旅要了过来,改称12旅,旅长刘金轩。该旅也是太岳军区的骨干主力之一,战斗力不弱于13旅。4纵遂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实力最强大的纵队。
1947年底,陈赓又把太岳军区22旅(旅长查玉升)调来,4纵一度拥有5个主力旅,从账面上看乃是实打实的全军第一纵队。不过巅峰很难持久,刘邓之所以让陈赓连续不断抽出太岳老军区主力,是因陈赓兵团独力担当豫西一路,遥为刘邓大军之支援,任务比较重。
当陈赓兵团不断南下之际,沿途需要建立根据地,便把12旅留下,该旅在1948年6月脱离4纵,组建陕南军区。
大概正因为陈赓带走两支主力,剩下的8纵部队打运城就有些吃力。徐帅为此一度颇不高兴,强行把4纵参谋长刘忠扣下,后来此人转入华北系统,也当上了军长。
最后再盘点一下军迷朋友们最感兴趣的中野第一纵队的话题。
3、4、6纵在中野都很有名气,但6纵属于后起之秀,与3、4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唯3纵和4纵有的一比。
3纵的特点是,第一底子厚,太行军区刘帅亲自带出来的精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锡联个人能极其突出,而且是属武当派的,潜力极大,武功越练到后期进境越大。因此,若论单个纵队的作战特点和战斗效率,3纵确实有胜过4纵的地方。
4纵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既猛又巧。猛就不用多阐述了,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一下周希汉,这位猛将是陈赓386旅战斗作风的突出代表。巧指什么呢?还以临浮战役为例,在此之前,4纵捉了胡宗南部队一电台台长,包括之前还俘虏了一些报话兵,陈赓通过他们摸透了胡宗南部队的通讯特点。其他部队缴获了敌军电台和密码本之类的,都是往后方一扔或是改制了我们来用。论其效果,都不如陈赓反应快效率高。
陈赓之所以能把胡宗南1旅从另外两个旅的中间挖出来吃掉,不是粟裕打整74师那样诱敌深入,而完全靠摸透胡宗南电台通讯规律,完全把国军情况摸清楚了,打的是巧仗。陈赓这方面的名声太大,以致于后来在宛西作战时,国军还提前防范之。
除了正规作战手段,其他任何能用来增加我之战斗力、削弱敌之战斗力的手段、资源、条件,不管是光明正大的手段,还是小聪明小伎俩,陈赓都乐意一用,而且往往能出敌不意,小办法收到大战果。
第二,作战带有战略性。
陈赓虽然一直兼任4纵司令员,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统一指挥两个以上纵队作战,麾下兵马8万多,他指挥作战更多从战略层面来思考设计。
比如豫西牵牛、激战确山等等,陈赓拥有一定战役自主权,善于先从战役层面设计作战方向、多维度调动兵力,再根据敌我之变化选择战斗时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通过诱骗、袭扰、牵制等手段,把当面敌军的战斗力消耗一些,等全面接触作战的时候,展示出来的激烈程度就没有那么大了。
这与3纵的张店歼灭战、飞兵宿县那种只能硬桥硬马死拼死打的战斗,完全不是一种感觉。
但4纵的战斗力也绝不次于3纵多少。淮海战役拦截黄维兵团,面对国民党军装备最为精良的一个兵团,陈赓以4纵为核心主力,正面硬刚黄维兵团。用陈毅的话讲:“这一回担负主攻黄维兵团的任务,是明打明的交手仗,是要过硬的。”
4纵在浍河阻击黄维兵团,打的确实没得说,顶的黄维兵团进退不得,18军面对4纵的钢铁防线只能望洋兴叹。
两位黄埔一期生的对决,陈赓笑到了最后。
最后论述一下关于中野副司令员的问题,兼回复上篇评论区中有的朋友的论点。
按野战军的编成,分管作战的副司令员是客观存在的职务,按其职务设定就是替司令员分担作战筹划甚至指挥一个方向作战的。副司令与参谋长的职能有所交叉重叠,但副司令职能范围大于参谋长,尤其是解放战争时代。所以呢,应设尽设,有一定比没有好。多算胜少算不胜,众人拾柴火焰高,强如林总,也需要大家一起来筹算。
徐向前在晋冀鲁豫军区担任副司令员,而没有到野战军给刘帅当副手,一则他咖位太高,当年129师时代就稍显不妥,中央想尽办法让他自己单独出去打。二则老军区担子也比较重,需要他来坐镇。
至于滕代远、薄一波、王宏坤等人,虽然资历都没得说,不过在作战上差点意思,都不如陈赓大将能文能武干啥啥出彩,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军事能力。
没有这样设计,终归还是形格势禁,挺进大别山两路出动,陈赓总也和刘邓首长见不了面,只好依势而行,照旧当兵团司令。
副司令话题完结。陈赓系列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