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前,央视刚刚严厉批评了“救人袭胸论”,没想到这股网络歪风尚未平息,如今又有人跳出来搅动舆论。
7月19日,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孙毅杰在乘坐航班途中,救助了一名突发不适的女乘客。本应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善举,却遭到部分网民质疑其“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见义勇为者被键盘侠用显微镜审视,而躲在屏幕后的人却肆意用恶意消费善行。
为何每当有人挺身而出时,总有人急于贴上负面标签?
事件经过
7月19日,孙毅杰搭乘从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
途中,机舱广播突然响起乘务员急促的求助信息,称有乘客突发身体不适,急需具备医疗知识的人员协助。
听到广播后,身为医学生的孙毅杰毫不犹豫地起身前往事发区域。
在乘务人员引导下,孙毅杰见到了患者。
当时患者脸色苍白如纸,身体不停颤抖,呼吸急促,状况令人担忧。
姑娘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孙毅杰,自己感到头晕目眩,手指发麻,呼吸困难。
为了准确判断病情,孙毅杰还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得知其曾有猝死经历。
这一信息引起孙毅杰的高度警觉,他立即展开专业检查:
先是观察其意识是否清醒、瞳孔是否正常,随后测量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综合评估后,他初步判断患者可能为体位性低血压。
孙毅杰迅速安排吸氧措施,并让患者平躺休息。不久后,患者脸色逐渐恢复红润,呼吸趋于平稳,症状明显改善。
事后,患者紧紧握住孙毅杰的手连声道谢,并表示落地武汉后一定要送上锦旗表达感激。
航班乘务长也专门向孙毅杰致谢,称赞其果断处置为航班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武汉大学获悉此事后,对孙毅杰进行了全校通报表扬,并指出这一行为生动诠释了“仁心仁术”与“责任担当”的医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示范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各方赞誉,孙毅杰始终保持谦逊态度。
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最基本的急救处理,这本就是医学生应尽的职责,毕竟未来将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
尽管孙毅杰的行为充满正能量,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围绕“是否应当施救”的话题展开激烈争论。
网友争议
支持者认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虽然孙毅杰尚未取得执业资格,但在紧急时刻掌握急救知识远比证书重要。
尤其是在高空飞行这种特殊环境下,若无人伸出援手,就等于眼睁睁看着生命消逝。
因此,他们主张孙毅杰的行为值得全社会点赞。
虽然“挺救派”观点有其道理,但反对者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反对派”指出,未取得行医资质便参与救治,存在巨大风险。
人体结构复杂多变,机舱医疗设备有限,一旦诊断失误或操作不当,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如此不仅无法实现救助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更大伤害。
甚至有持证医师也担心事后遭遇讹诈。
现实中不乏类似案例,施救者反被家属以“处置不当”为由索赔,即便最终澄清事实,也会陷入漫长的纠纷。
因此,这部分人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安分守己完成旅程更为稳妥,避免惹上无谓麻烦。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禁疑惑:明明是充满温情的善举,为何会招致如此多的质疑声?
实际上,部分质疑源于公众对医学知识和法律规定的认知不足。他们不了解急救行为的合法边界,误将正当施救视为违规操作。
另有部分人则出于博取关注的目的,刻意放大所谓的“风险”与“问题”,以此制造争议话题,获取流量收益。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该条款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确保他们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相助,无需担忧因善意救助而承担法律责任。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网民发表恶意评论,对善行妄加揣测,煽动负面情绪。
我们应当共同抵制此类不实言论,揭露其荒谬本质。
不能让善意被误解,不能让善举者因无端指责而寒心。唯有捍卫见义勇为者的权益,才能让善行持续传递,让社会充满温暖与希望。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