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2025年3月,西北师范大学和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就宣布了“烛龙一号”核电池问世。
要知道,它以中国神话中掌控光明的神兽命名,能量密度高达2200毫瓦时/克,是普通锂电池的10倍以上,且理论上能持续供电数千年。
而这堪称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又一张“国家名片”,毕竟目前全世界里,只有中国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
千年续航
核电池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衰变释放能量,转化成电能,而“烛龙一号”的核心秘密却藏在碳-14同位素中。
这种材料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让电池的实际设计寿命达到50年,期间性能衰减不到5%,能持续供电几十年。
而且它们还能在-100℃到200℃的极端环境稳定工作,抗辐射和电磁干扰能力直接超过了军用标准,甚至在太空真空环境运行10年,性能衰减仅达到了0.3%,而锂电池每年却要衰减15%。
除此之外,在安全防护方面也同样突破人们的想象,毕竟碳化硅半导体外壳包裹着放射性核心,辐射剂量仅0.1微希沃特/小时,也就是说它比晒太阳接受的天然辐射(0.2微希沃特/小时)还低。
即便这种电池被子弹击穿或重物碾压,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核”的恐惧认知。
最为主要的是,碳-14原料价格仅是传统钚-238的1/20,直接就解决了核电池“高贵不实用”的历史难题。
而且在无锡贝塔伏特的生产线上,工程师正在调试2025年量产的BV100核电池,这款仅枣核大小的能源模块能输出100微瓦功率,通过模块化组合,多个单元可像积木一样拼出不同功率的“微型核电站”。
当“烛龙一号”核电池问世之后,首先受益的就是医疗领域,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植入设备受传统电池寿命限制,患者需要定期手术换电池,增加风险。
但是核电池寿命高达50年,一次植入就能用一辈子,从而减少手术需求,甚至在核电池的驱动下,患者植入后终身无需开胸,彻底告别“电量焦虑”。
而且在一些偏远地区,我们的环境监测站、深海通信设备换电池成本高,维护难,但是“烛龙一号”却能让设备运行几十年,降低维护成本。
比如,森林、沙漠或极地的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气候、地震等数据,提高数据精度,甚至在工业领域中,核电池能为智能设备提供稳定电力,推动“万物互联”从想法变成现实。
就连在中国探月工程第四期设计方案中,月球基地的能源系统也首次引入钍基熔盐堆与核电池混合供电模式,而且戈壁滩上的模拟月球基地内,钍基熔盐堆在无水环境下稳定发电,验证了“地外家园”的能源可行性。
毕竟传统钚-238核电池成本高、辐射风险大,限制了广泛使用,而中国的核电池成本低、安全性高,能为月球基地、火星探测器提供长期电力,未来,深空探测器还可能靠核电池飞出太阳系,执行几十年任务。
中国名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核电池技术过去被美国、俄罗斯垄断,例如美国早期核电池重1.8公斤,成本高,难用在民用领域。
而“好奇号”火星车核电池寿命14年,但造价上百万美元,但中国的“烛龙一号”和“BV100”成本低、寿命长、安全性高,打破技术壁垒。
但是对于中国高端制造的星空璀璨来说,核电池只是其中最年轻的明星,例如上海浦东机场,C919客机呼啸升空,银翼反射着晨光,这款历经16年研制的国产大飞机已获超1200架订单,国产化率达60%,未来五年年产能将达150架。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机器人交响曲,灵犀X2机器人流畅地骑自行车穿行,突然停步“偷看”观众表情,引发阵阵笑声,而且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36.93万台,同比增长35.6%,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45%。
甚至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中国大模型数量突破1500个,占全球总量40%以上,生成式AI产品用户渗透率达80.9%,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尤其是DeepSeek应用上线不足20天,全球日活跃用户就成功突破3000万。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科技日报2025年07月28日关于“十四五”硬核成果丨全球唯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成功突围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新华社2024年08月29日关于国航正式引进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的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