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久律师《氢法学堂》第二十二讲——中国氢能列车技术突破、产业布局与引领全球的意义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氢能产业界朋友们,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国家氢能列车的研发和试用,开启了交通能源新纪元!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领域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绿色变革迫在眉睫。传统燃油交通工具依赖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加剧环境压力;电动交通工具虽实现零排放,但受限于锂电池低温性能差、充电时间长、依赖电网建设等瓶颈,难以在复杂场景下大规模推广。在此背景下,氢能列车凭借“零排放、长续航、耐极端、低成本”的独特优势,成为破解交通能源困境的重要方向。我们国家在这一新兴赛道上已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 长春试验线上,深蓝色的中国氢能列车跑出 160 公里时速,一次加氢续航超 1000公里,排放物仅为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陕西西咸新区,87家氢能企业构建起全产业链闭环,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将氢气成本腰斩…… 这不仅是单一交通工具的技术突破,更是中国以系统性创新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生动实践。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单点探索,中国的氢能列车发展模式,正以全产业链协同、成本精准控制、场景深度适配的优势,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中国方案”。
一、中国氢能列车:三大硬核技术 破解行业痛点
中国氢能列车的震撼表现,源于其直击当前交通能源领域核心痛点的三大关键技术,每一项突破都打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性能边界,展现出无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
(一)极寒适应性:打破低温能源桎梏
低温环境是锂电池交通工具的 “致命短板”。每逢冬季,锂电池因电解液活性降低、离子传导效率下降,续航里程往往 “打五折”,甚至出现无法启动的情况,这一问题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电动交通的普及。
而中国氢能列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通过氢气与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实现 “自我保温”。在长春的极寒测试中,该列车在零下 35℃的低温环境下,无需额外预热即可 “满血启动”,运行状态稳定,续航里程未出现明显衰减。这一性能不仅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交通的能源难题,更让氢能列车在高纬度、高海拔等极端气候场景中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 未来在东北林区铁路、青藏高原旅游专线等区域,无需再为低温下的能源供应担忧,真正实现“全天候、全地域”运行。
(二)脱网运行能力:颠覆铁路建设模式
传统高铁、动车依赖头顶的接触网供电,这套系统不仅建设成本高昂(每公里接触网建设成本超百万元),还需定期维护,一旦遇到暴雨、暴雪、强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出现故障,影响铁路通行安全;在山区、高原等复杂地形中,铺设接触网需跨越峡谷、翻越山脉,不仅工程难度大,还可能破坏生态环境。
中国氢能列车彻底摆脱了对电网的依赖 —— 列车自身携带 “移动发电站”,通过车载氢燃料电池实时发电供能,无需接触网即可运行。这一变革直接将单条轨道的建设成本削减 30%,大幅降低了铁路建设的经济门槛与工程难度。以我国西南山区为例,以往因地形复杂、电网铺设困难,许多县域至今未通铁路;而氢能列车的出现,可直接在现有轨道或简易新建轨道上运行,无需额外投入电网建设,让 “山区通铁路” 从梦想照进现实。同时,脱网运行也减少了铁路对电力系统的依赖,提升了交通网络的能源安全与抗风险能力。
(三)高效补能与超长续航:终结“续航焦虑”
“充电慢、续航短”是电动交通工具的普遍痛点。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动轿车,快充也需 30 分钟以上,续航里程多在 500 公里以内;电动列车受限于车载电池容量,续航更短,且充电需依赖专用站点,难以满足长距离、高频次的运输需求。中国氢能列车则实现了“补能效率与续航里程”的双重突破:加氢仅需 10 分钟,续航里程却可达 1000 多公里,补能效率堪比燃油车,续航里程远超传统电动列车。这一性能让氢能列车在城际铁路、长途货运等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 —— 以北京至天津的城际铁路为例,氢能列车单次加氢可往返多趟,无需中途补能;若用于长途货运铁路,可大幅减少因补能导致的运输延误,提升物流效率。更重要的是,10 分钟的补能时间与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彻底终结了交通工具的 “续航焦虑”,为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氢能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中国氢能列车的成功,并非孤立的技术成果,而是背后完整、高效的氢能产业链支撑的结果。与德国、日本等国家 “单点技术领先、产业链分散”的模式不同,中国通过顶层设计引导、产业集群建设,已构建起从“制氢”到“用氢” 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了“技术 - 产业 - 成本”的协同突破。
(一)产业集群:87 家企业构建“氢能生态圈”
在陕西西咸新区,一个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研发、整车制造” 的氢能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聚集了超 87 家氢能相关企业,形成了 “上游绿色制氢 - 中游安全储运 -- 下游多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路。
上游制氢:依托陕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光伏、风电),当地企业大力发展 “绿色制氢”—— 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产生氢气,全程零碳排放,确保氢能的 “全生命周期清洁”。相比传统的 “灰氢”(由化石能源制氢,伴随大量碳排放),绿色制氢让氢能真正成为 “零碳能源”,契合全球碳中和目标。
中游储运:突破传统高压气态储氢 “成本高、安全性低” 的瓶颈,当地企业研发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 将氢气溶解在特定的有机液体中,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实现安全、低成本运输,如同运输“氢油” 一般便捷。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氢气储存难、运输贵的问题,还大幅降低了储氢设备的成本,为氢能的远距离运输与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
下游应用:除了氢能列车,当地企业还将氢能应用于重卡、叉车、储能等领域,形成“多场景联动”的应用格局。例如,氢能重卡可用于港口、矿区的短途运输,氢能储能系统可配合可再生能源调节电网负荷,实现“氢能 - 电能 - 热能” 的多能互补。
(二)成本突破:从“高不可攀”到“商业可行”
成本是制约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最大“拦路虎”。此前,氢气的加注成本高达每公斤 23.3 元,远超燃油与电力的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而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成功将氢气加注成本压低至 11 元以下,部分企业甚至实现 10 元以下的突破,成本直接“腰斩”。这一成本下降的核心驱动力,正是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 的应用。传统高压气态储氢需使用特制的高压钢瓶,运输过程中需维持高压状态,设备成本与能耗成本居高不下;而有机液态储氢无需高压设备,储存密度更高,运输成本仅为高压气态储氢的 1/3。同时,陕西西咸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87 家企业集中布局,共享基础设施(如加氢站、测试平台),减少了重复建设;上下游企业近距离协作,缩短了供应链长度,降低了物流成本与交易成本。
成本的大幅下降,让氢能从 “实验室技术” 走向 “商业可行”。以氢能列车为例,按每公里耗氢 0.5 公斤计算,1000 公里的氢耗成本仅为 550 元(按 11 元 / 公斤计算),而传统燃油列车 1000 公里的燃油成本约为 1500 元,电动列车 1000 公里的电费约为 800 元(含电网建设分摊成本)。氢能列车的经济性已逐步显现,为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铺平了道路。
三、全球氢能列车发展对比:中国模式的引领优势
在全球氢能列车赛道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虽较早布局,但多停留在“单点技术突破”或“小规模试点”阶段,而中国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场景化应用、成本精准控制”的模式,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成为全球氢能交通发展的“标杆”。
(一)美国:试点先行,产业链薄弱
美国加州于2024年 9 月推出全美首列氢动力客运列车(Stadler FLIRT H2),该列车在测试中实现了1742 英里(约 2800 公里)的续航里程,最高时速 130 公里/小时,可容纳 108名乘客,首发当天提供零票价服务,展现出一定的技术实力。但美国的氢能列车发展存在明显短板:一是产业链分散,该列车的核心部件(如燃料电池、氢罐)多依赖进口,本土缺乏完整的氢能产业集群;二是应用场景有限,仅在 9 英里(约 14.5 公里)的短途线路上试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缺乏本土产业链支撑,氢气加注成本远高于中国,商业化推广难度大。相比中国 “1000 公里续航 + 10 分钟补能 + 全产业链自主”的模式,美国的试点更像是“技术展示”难以复制和推广。
(二)德国、日本:技术领先,难以落地
德国与日本是全球氢能技术的早期探索者,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等企业在燃料电池、储氢技术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例如,德国西门子研发的 Mireo Plus H 氢能列车,最高时速可达160 公里/小时,续航里程约 600 公里;日本丰田与 JR 东日本铁路公司合作研发的氢能列车,也已开展小规模测试。但德、日两国的氢能列车发展面临 “技术领先,落地困难” 的困境:一是产业链协同不足,德、日的氢能企业多聚焦于单一环节(如车企专注燃料电池,化工企业专注制氢),缺乏跨领域的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二是成本过高,由于缺乏规模效应与产业链整合,德、日的氢气成本约为每公斤 30-40 元,远超中国的 11 元;三是场景适配性差,德、日的氢能列车多针对本国平原地形与温和气候设计,在极端低温、复杂地形下的性能不足,难以适应全球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三)中国:全产业链引领,全球标杆
相比美、德、日的“单点突破”,中国的氢能列车发展呈现出“全产业链协同、场景深度适配、成本快速下降” 的显著优势。
中国的氢能列车发展不仅在技术性能上实现突破,更在产业链建设与成本控制上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优势。这种 “全产业链协同”的模式,不仅确保了技术的自主可控,更让氢能列车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化潜力,成为全球氢能交通发展的“中国标杆”。
四、中国氢能列车的战略意义:能源安全与碳中和的双重保障
中国氢能列车的发展,不仅是交通领域的技术革新,更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碳中和”的双重战略使命,为中国在全球能源变革中抢占先机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保障能源安全:摆脱对“稀缺矿产”的依赖
当前,电动交通工具的发展高度依赖锂、钴等稀缺矿产资源。全球锂资源储量仅约 2200 万吨,且 70% 集中在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钴资源储量约710万吨,60% 集中在刚果(金)。中国锂、钴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 70% 和 90%,定价权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一旦出现供应链中断或价格暴涨,将严重影响电动交通产业的发展。而氢能的生产原料是“水”,中国水资源总量达 2.8 万亿立方米,且可通过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实现“绿色制氢”,完全摆脱对稀缺矿产的依赖。发展氢能列车,本质上是将交通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降低对国际矿产资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同时,氢能还可作为“储能载体”将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解决风电、光伏“间歇性、波动性”的问题,推动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 + 氢能”的清洁模式转型。
(二)助力碳中和:为交通领域脱碳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承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交通领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10% 以上。传统燃油交通的脱碳,仅靠电动交通难以完全覆盖 —— 在长途货运、城际铁路、寒冷地区交通等场景中,电动交通工具存在明显短板。
氢能列车的出现,为交通领域“全场景脱碳”提供了可行路径。其零碳排放、长续航、耐极端的优势,可覆盖电动交通难以触及的场景,形成“电动交通 + 氢能交通”的互补格局,加速交通领域的脱碳进程。同时,中国氢能列车的全产业链模式,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 “碳中和方案”—— 通过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协同,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以场景应用推动商业化,最终实现“能源清洁化、交通零碳化”的目标。正如陕西西咸新区的氢能产业集群所展现的,氢能不仅是一种能源,更是一个可带动万亿级产业发展的 “新赛道”,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中国氢能列车,驶向能源革命的未来
从长春试验线上的160公里时速,到陕西西咸新区的 87 家氢能企业;从零下35℃的极寒启动,到11元/公斤的氢气成本;从摆脱电网依赖,到10 分钟补能续航 1000 公里 —— 中国氢能列车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改写全球交通能源的规则。
这不仅是一辆列车的革新,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能源变革中主动作为、引领未来的生动体现。相比美国的试点先行、德日的技术孤岛,中国以“全产业链协同、场景化应用、成本精准控制”的模式,证明了氢能不仅是“未来能源”更是“当下可及的清洁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将看到氢能列车在城市群间飞驰,氢能重卡在公路上穿梭,氢能储能系统为电网提供稳定支撑 —— 中国正以氢能为笔,在碳中和的画卷上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在这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中,中国不仅是“参与者”更是 “规则制定者”;不仅为自身的能源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提供保障,更为全球能源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中国氢能列车,正驶向一个更清洁、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
思考题:
1.请您谈谈中国氢能列车技术突破、产业布局与引领全球的意义?
2.氢能列车的出现为交通领域“全场景脱碳”提供了哪些可行路径(188--208字),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谈谈陕西西咸新区的氢能产业集群有多少家企业?具有哪些战略眼光。
本期《氢法学堂》在调研和写作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内蒙古环投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中天巨泽建筑公司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蒙古泽铭律师事务所律师
内蒙古 北宸智库 研究员 王胜久
呼市 律 师 讲师团 成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