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强降雨天气过后,农田往往满目疮痍:积水未退、作物受损、土壤结构破坏。如何科学评估灾害影响,制定有效的灾后恢复措施,是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的关键。此时,在整个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持续工作的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其记录下的宝贵数据就成为了“灾情解码器”和“恢复指南针”。
![]()
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
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在灾后恢复阶段的价值不可替代:
一、精准量化灾害程度: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完整记录了本次强降雨天气事件的总降雨量、最大雨强、持续时间、强降雨时段分布等关键数据。结合土壤水分传感器记录的土壤饱和深度、退水速度,可以精确量化不同地块遭受的水淹深度和浸泡时长,为评估作物受损程度(如根系窒息、倒伏比例)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避免仅凭目测的误差。
二、指导科学排水与土壤管理:灾后首要任务是排水。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的土壤墒情数据能清晰显示哪些地块积水最严重、排水最缓慢,指导优先疏通重点区域沟渠。同时,监测数据有助于判断土壤板结程度和养分淋失情况,为后续是否需要中耕松土、补充何种肥料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精准土壤修复。
三、优化补种改种决策:对于受灾严重需要补种或改种的地块,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监测的灾后土壤温度、湿度数据,以及未来短期的小气候预测(基于仪器数据模型),能帮助判断当前土壤环境是否适宜目标作物播种或移栽,以及最佳的时间窗口,提高补种成活率。历史降雨数据也有助于选择更抗涝的替代作物品种。
四、病虫害防控依据:如前所述,灾后高温高湿易发疫病。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持续提供的温湿度、叶面湿时数据,是决定何时启动、如何进行药剂防治的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施药,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
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
辉阳智联的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不仅是强降雨天气的“监测者”,更是灾后重建的“数据顾问”。它用客观详实的数据,穿透灾害的表象,揭示问题的本质,指导种植者进行科学、精准的灾后恢复管理,挽回一些损失,让农田在暴雨后更快“重生”。农田小气候气象仪器,是灾后农田科学“疗伤”的得力助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