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美容领域广泛采用玻尿酸(HA)等聚合物进行皮内注射以暂时改善皮肤外观。然而,理想的美容填充剂不仅需要填充真皮层,还应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当前材料面临双重挑战:HA虽具良好生物相容性,但降解速度快且无法有效促进胶原合成;而过度刺激胶原再生又可能导致瘢痕增生。因此,开发一种既能持续释放活性成分、又可精准调控胶原再生的新型材料,成为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难题。
复旦大学丁建东教授团队在《先进功能材料》发表最新研究,提出一种可注射温敏凝胶(T-gel)。该材料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二醇(PEG)组成的三嵌段共聚物构成,通过独特的"嵌段共混"策略实现智能响应:在室温下呈溶胶状态(可通过最细34G微针注射),注入真皮层后迅速形成物理水凝胶;随后数周内,PLGA链降解持续释放乳酸(LA),激活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s信号通路,平衡促进I型和III型胶原合成,实现皮肤结构的温和重塑。
![]()
核心技术突破
图1 揭示了T-gel的设计理念:通过混合疏水性共聚物-1(PLGA链较长)与亲水性共聚物-2(PEG链较长),调节亲疏水平衡使溶胶-凝胶转变温度(Tgel )位于室温与体温之间。注射后形成的凝胶通过PLGA降解释放LA(图1B),激活成纤维细胞促进胶原再生,避免过度再生导致的瘢痕风险(图1A)。
![]()
图1 温敏凝胶(T-gel)改善皮肤外观示意图 A) 理想皮肤填充剂需实现适度胶原再生(左:胶原减少导致皮肤脱水粗糙;中:刺激不足仅短暂填充;右:过度刺激导致瘢痕增生) B) 聚合物皮肤填充剂通过降解释放乳酸(LA)促进胶原再生。PLGA-PEG-PLGA三嵌段共聚物合成路线及共混策略:共聚物-1不溶于水,共聚物-2恒为溶液,1:1共混后实现温敏凝胶化。
图2验证了材料的关键性能:核磁共振(图2A)和凝胶渗透色谱(图2B)证实共聚物结构精准可控;流变学测试(图2C)显示15 wt%共混溶液在37°C时储能模量(G')超越损耗模量(G''),证实温敏凝胶化;粘度测试(图2D)表明其室温流动性优于HA,更易注射;倒置小瓶实验(图2E)和实物照片(图2F)直观展示溶胶-凝胶转变过程;34G微针注射实景(图2G)及机械测试(图2H)证明其优异推注性能;体外降解实验(图2I,J)证实LA可缓释超过20天,为长效作用奠定基础。
![]()
图2 PLGA-PEG-PLGA共聚物溶液注射性、体温凝胶化及LA缓释 A) 核磁共振氢谱(CDCl₃溶剂) B) 凝胶渗透色谱(THF溶剂) C) 流变学测试:15 wt%共混物(1:1)的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随温度变化 D) HA(1 wt%)与T-gel(15 wt%)粘度-温度曲线对比 E) 相态图(倒置小瓶法测定) F) 共混物溶液在25°C(溶胶)与37°C(凝胶)状态 G) 34G微针注射实景 H) 注射力学性能测试 I) 体外降解实验设计 J) HPLC定量LA释放动力学
生物活性与机制
图3通过体外实验揭示材料生物活性: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显示,共聚物处理72小时后,成纤维细胞的I型胶原α1链和III型胶原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图3B,C),最高提升达2.5倍,证实PLGA-PEG-PLGA本身具有刺激胶原合成能力。
![]()
图3 PLGA-PEG-PLGA共聚物体外刺激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A) 实验设计示意图 B) Western blot检测胶原蛋白表达 C) ELISA定量胶原分泌量(*P < 0.05, **P < 0.01, ***P < 0.0001)
长效性与安全性
图4采用罗丹明B标记共聚物进行活体追踪:荧光半定量分析(图4B)及活体成像(图4C)显示T-gel在真皮层滞留时间长达28天,显著优于HA对照组。细胞毒性实验(图4D)和豚鼠致敏试验(图4G)证实其生物相容性良好,组织切片(图4E)显示植入部位仅存在短暂轻度炎症。
![]()
图4 T-gel体内降解与安全性评估 A) 皮内注射示意图 B) 荧光半定量分析(n=3) C) 活体成像对比HA与T-gel滞留性 D) 细胞毒性测试(n=3) E) 大鼠植入部位H&E染色(1W-6W:植入后周数) F) 豚鼠致敏实验设计 G) 致敏测试结果(NS:生理盐水阴性对照;DNCB:阳性对照)
胶原再生实证
图5通过大鼠模型验证再生效果:Masson染色(图5B)显示T-gel组真皮层蓝色胶原纤维密度随时间显著增加,4周时胶原沉积量较HA组提高近80%;免疫荧光(图5C)证实I/III型胶原同步上调,且比例与天然胶原一致,表明新生胶原结构正常。
![]()
图5 T-gel促进真皮层胶原再生 A) 体内研究设计 B) Masson染色及胶原沉积量化(蓝色为胶原纤维) C) 胶原Iα1(绿色)与III(红色)免疫荧光及定量(*P < 0.05, **P < 0.01, ***P < 0.001)
分子机制解析
图6 通过RNA测序阐明作用通路:LA与共聚物处理组的基因表达模式高度相似(图6B),GO富集分析(图6C)显示"胶原纤维组织"和"胶原生物合成调控"通路显著激活;进一步证实LA通过自分泌途径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TGF-β(图6D),激活TGF-β/Smads信号轴驱动胶原基因表达。
![]()
图6 聚合物释放LA刺激胶原合成的机制 A) RNA-seq火山图(横坐标:基因表达差异倍数;纵坐标:显著性) B) 主成分分析(PC1/PC2解释主要变异) C) GO富集气泡图(气泡大小:关联基因数;颜色:富集显著性) D) 作用机制示意图:LA激活TGF-β/Smads通路
避免瘢痕形成
图7对比疤痕诱导剂博来霉素:注射3周后,T-gel组皮肤外观平滑(图7B),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图7C);组织学显示其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图7D),而博来霉素组呈现杂乱增生,证实T-gel可实现"适度再生"。
![]()
图7 T-gel诱导适度胶原再生且无瘢痕风险 A) 胶原再生平衡示意图 B) 注射3周后大鼠背部外观(仅博来霉素组出现瘢痕) C) 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P < 0.0001) D) Masson染色对比胶原结构(蓝色为胶原纤维)
抗光老化功效
图8在紫外线诱导的大鼠光老化模型中:T-gel治疗28天后,背部皱纹数量(图8E)和面积(图8F)较HA组减少约50%;天狼星红染色双折射成像(图8G,H)显示I型(红黄色)和III型胶原(绿色)同步增加,表明皮肤结构有效修复。
![]()
图8 T-gel修复光老化皮肤 A) 紫外线诱导光老化模型及治疗流程 B) 正常与光老化皮肤表观 C) Masson染色对比胶原流失 D) 治疗28天背部皱纹变化 E) 皱纹数量统计(黑色/蓝色星号:T-gel vs NS/HA组) F) 皱纹面积统计 G) 天狼星红双折射成像(胶原I:红黄色;胶原III:绿色) H) 胶原I/III定量(*P < 0.05, **P < 0.01, ***P < 0.001, ****P < 0.0001)
临床展望
该研究首次将胶原刺激剂与聚合物填充剂整合于单一系统,通过可控降解实现乳酸长效释放,克服了传统填充剂被动作用的局限。T-gel的双重功能——即时填充与持续再生——为皮肤年轻化提供了更自然的解决方案。团队指出,未来需在大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并通过调整PLGA中LA/GA比例优化降解动力学,推动再生型医美材料的临床转化。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