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法律为见义勇为者卸下顾虑,而社会的包容与信任,才能让每一份善意都敢向前一步。
不久前,湖南衡阳的一名医学院男老师因为对路边一名晕厥倒地的女士做心肺复苏,竟有网友质疑施救这名男老师 “袭胸”,还有人喊着 “为啥不换个女的来按?”。
对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医护学院老师救人》的文章。最近,一则 “大二医学生飞机上救人反被质疑” 的新闻,再次刺痛了很多人的心。这本该是温暖人心的义举,却在网络舆论中掀起波澜:有人称赞其临危不乱,也有人抛出尖锐质疑——“无证行医,风险自负”。
当“救”与“疑”在舆论场形成拉锯,我们不得不追问:在生命危急时刻,善意该如何自处?法律与人性该如何平衡?
01
事情是这样的:
7 月 19 日,在一架从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上,紧急寻医广播突然响起。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脸色苍白、双手颤抖,呼吸愈发困难,脉搏细弱,瞳孔放大,对答能力逐渐下降,情况万分危急。
就在这时,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24 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孙毅杰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他迅速为患者检查脉搏、呼吸和心率,使用机上设备测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后让患者低流量吸氧并平卧。
在他的帮助下,患者状况逐渐稳定,转危为安。
几天后,康复的患者还特意联系孙毅杰,表示等他回武汉后要送锦旗表达感谢。
这样一个充满温暖与善意的故事,在 7 月 24 日被武汉大学官微发布后,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争议。
许多人为孙毅杰的勇气和专业素养点赞,可也有不少人质疑他 “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甚至称其操作 “风险极高”。
但这些质疑者似乎忽略了,孙毅杰在救助过程中仅进行了基础体格检查,未使用药物,也未实施有创操作,他采取的吸氧和平卧措施,都是医学急救中的基本常识。
02
医学生的“临床第一课”,为何被质疑“不专业”?
孙毅杰的救人过程,看似简单却暗含专业逻辑:观察瞳孔、监测血压血氧、判断体位性低血压代偿期、建议低流量吸氧与平卧。这些操作,正是医学生早期临床训练的核心内容。
作为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的学生,他早在一年级便选择急诊科导师,上学期,他坚持每周到医院急诊科见习一次,接触过呼吸心跳骤停、心衰、呼吸性碱中毒等多种急症。
质疑者口中的“临床知识匮乏”,实则忽略了医学生的培养体系——基础医学课程与早期接触临床的双重训练,早已让孙毅杰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而他的操作边界更清晰:不涉及处方权、无有创操作、仅用机上基础设备。这种“量力而行”的理性,恰恰是医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
03
紧急救助免责条款,为何常被遗忘?
键盘侠的“无证行医”指控,本质是对法律常识的陌生。
《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只要救助行为符合“自愿、紧急、无约定义务”三大要件,即便救助者无执业资格,法律亦为其“兜底”。
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能够勇敢地伸出援手,解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
律师解读进一步明确:孙毅杰的行为符合“见义勇为”四大核心要件——无约定义务(非医患关系)、无法定义务(非值班医生)、为他人权益(主动施援)、紧急救助(生命危急)。
他的每一步操作,都未超出紧急救助的合法范畴。
反观质疑者担忧的“操作风险”,实则被法律预设的免责机制所覆盖。
04
急救的“黄金法则”与“专业边界”
公众对“行医资格”的过度焦虑,折射出医学知识的认知偏差。
急救的本质是“与时间赛跑”,核心在于抓住“黄金四分钟”实施基础生命支持。
孙毅杰的处置——吸氧、平卧、监测生命体征,正是国际急救指南推荐的“ABC原则”(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irculation循环)的实践。
医学操作确有风险,但风险分层需理性认知:注射、手术等高风险操作需专业资质,而基础急救(如CPR、止血、体位调整)则是全社会应普及的技能。若因噎废食地否定所有“非持证”救助,无异于将生命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试想,若飞机上没有孙毅杰,乘客能否等到持证医生到场?
答案显然残酷。
05
为何“吹毛求疵”正在扼杀善意?
键盘侠的质疑背后,藏着社会对“完美施救者”的畸形期待。
他们用显微镜审视救助行为,将“可能的风险”无限放大,却无视“现实的危险”已然发生。
这种逻辑的恶果,正在制造“寒蝉效应”:医生高铁救人被要求出示资格证、路人急救被质疑“按压过重”、扶起摔倒老人反遭诬陷…… 善意需要土壤,而非苛责。
当“做好事必须完美”成为枷锁,当“救人需自证清白”成为前提,社会终将陷入无人敢救的困境。
孙毅杰的坚定回应——“不会因质疑而退缩”,恰是对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反击。
06
化解“救”与“疑”的冲突,需多方合力。
法律层面,需强化紧急救助免责条款的普及,让救助者无后顾之忧;社会层面,应建立急救容错机制,对善意行为给予制度性保护;公众层面,需摒弃“零风险”的苛责思维,理解急救的“风险-收益”本质。
为了构建 “敢救、会救” 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完善急救体系容错机制,减少对救助者的质疑杂音,给善意多一份包容,给勇气多一份鼓励。因为在生命危急的时刻,区分 “医生” 与 “非医生” 的标签已毫无意义,谁能实施有效救助才是关键。
社会需要更多像孙毅杰这样的 “小太阳”。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尽管心中充满恐惧,依然选择挺身而出。”
孙毅杰的善举,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为他的勇敢点赞
继续教育、公共课,关注护言医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