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犽犽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图源网络
最开始的火显然不是人为产生的,可能是闪电击中干枯树木引发的燃烧,也可能是火山喷发点燃了整片天空。
这团跳跃的红色火焰,既是温暖和光明的源泉,也是吞噬万物的猛兽。
它能够驱赶夜间来袭的猛兽,也能在寒冷的夜晚将冰凉的身躯烘得暖意融融,祖先们从最初的惊恐到逐渐靠近,再到对火的依赖,这一过程无疑耗费了漫长的时间。
图源网络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火一旦熄灭,安全和温暖便瞬间消失,因此人类最初的“控火”并非创造,而是一场必须赢下的接力赛——维持火种。
直到钻木取火的方式被掌握,人类才终于摆脱了这种不安定的生活状态。
不过,古人是否每次生火都要靠钻木呢?他们是否还有更省力的取火方式?
图源网络
将火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单方面依赖自然的馈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或者一次疏忽,都可能让整个族群失去火源,重新回到黑暗与寒冷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火究竟是怎么来的?
传说中的燧人氏或许是第一个从摩擦中看到希望的人,他发现快速摩擦木头会使木材发热并冒出烟雾,只要再加把劲,一粒火星便能诞生。
钻木取火
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是人类从“使用火”到“创造火”的飞跃,人们终于不再需要看天吃饭。
但“钻木取火”显然是一项既耗体力又需技巧的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木材,比如坚硬的木头做钻杆、较软的木头做底板,还需合适的凹槽和引火材料。
接下来就是漫长、重复、手掌发烫的劳动过程,成功与否一半靠技术,一半靠运气。
钻木取火
因此即便掌握了这项技能,古人对火的敬畏之心也从未减弱,因为他们深知这文明的火种来得多么不易。
在发现钻木取火过于劳累之后,聪明的古人显然没有停下寻找更省力方式的脚步。
例如在打制石器时,他们发现坚硬的石头相互撞击偶尔会迸出火星,而这微小的火花点燃了新的思路。
图源网络
根据记载,魏晋时期“击石取火”已经相当普及,一块坚硬的火石和一根铁条便是一套完整的取火工具。
但“叮”的一声,火星转瞬即逝,想留住它还需一位好“媒人”——火绒。
用硝水浸泡过的艾草或纸张撕成絮状,蓬松地铺开,只需一粒火星落下,就能温柔地接住并转化为一小块暗红色的火炭。
火镰
再用涂有硫磺的“发烛”或“取灯”去引燃,火焰“腾”地一下就燃烧起来了。
随后,更为便捷的火镰出现,它将火石、铁片和火绒整合在一起,宛如一个便携的小型工具包。
更有创意的是,古人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称之为“阳燧”,即向太阳借火,一块打磨光滑的凹面铜镜就是远古的“太阳能点火器”。
据汉代《淮南子》记载,铜镜凹面正对太阳,能将阳光聚焦成一个炽热的光点,“阳燧见日则燃为火”,比钻木取火快捷得多。
阳燧
相比之下唯一的缺点就是依赖天气,阴天、雨天、夜晚都无法使用。因此讲究的人出门会携带两种取火方式,晴天用阳燧,雨天用火镰,可谓万无一失。
不过既然生火如此费劲,最稳妥的办法显然还是让火种持续燃烧!
图源网络
一直燃着的火种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早期那种守着火源的做法,而是由此发展出的“火折子”。
具体做法是将粗糙的纸卷成紧密的纸筒,用硝水等易燃物浸泡后晾干,再点燃一端让它缓慢燃烧,然后放入竹筒中盖上盖子隔绝大部分空气。
这个不起眼的小竹筒就像一个微型保温瓶,小心地保存着火种,一旦需要使用,只需打开盖子对着口轻轻一吹。
火折子
空气涌入后,暗红的火头立刻复燃为明亮的火焰,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夜探敌营,从怀中取出火折子一吹点亮密室,用的就是这种“火折子”。
普通人家则把炉灶当作一个巨大的“火折子”,每天做完饭后灶膛中总会留下烧红的木炭。
主妇们通常用厚厚的灶灰将这些火炭覆盖,只留一点点空气,第二天清晨扒开灶灰,红色的炭火依旧温热,放上干草、刨花,用扇子一扇,火苗又重新燃起。
图源网络
至于没有固定炉灶的行脚商人或贫苦人家也有自己的方法,他们会找一个小陶罐,塞满碎木屑,放入一块火炭让它从上往下缓慢阴燃。
第二天只需在罐口放些易燃物就能引出火来,实在不行还有一招,那就是去邻居家“借个火”。
看到谁家烟囱冒烟,就赶紧拿着茅草或火媒子过去,从别人家灶膛里引个火种回来,这在古代是常见的邻里互助行为。
图源网络
事实上,火的意义远不止照明与取暖,它甚至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人类这个物种。
最初的人类如同野兽一般生食,面对被天火烧死的动物本能地感到恐惧,但烤肉的香气实在难以抗拒,总有第一个勇士忍不住撕下第一口。
也许正是这一口彻底改变了历史,让所有人意识到熟食不仅更美味,而且更容易消化吸收,还能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
人类的大脑正是从学会使用火之后,才开始了飞跃式的发展。
图源网络
结语
直到“洋火”与打火机的出现,那些古老的取火方式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人们只需拧开燃气灶或是按下电磁炉开关,火焰便会立刻出现,便利到让人几乎忘记了它的来之不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