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经济周期寒意为何如此强烈?
从2020年开始,我国经济遭遇了连续5年的深度冲击,越来越多人开始疑惑,为何这轮经济震荡来得如此剧烈?
事实上,当下我们遭遇的并非一次简单的宏观扰动,而是一轮多重周期矛盾的集中爆发。更直白地说,我们恰好同时处在康波周期、库兹涅茨周期与朱格拉周期这三个历史大周期的萧条阶段。纵观全球历史,主要经济体中遭遇过相同周期共振压力的,其实也只有1990年的日本。而后来日本的情况,想必大家都已知道。
本期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三大周期究竟对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分析当下的我们真的能度过这场难关吗?
康波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周期。这个由已故的“周期天王”周金涛先生引入国内的概念,经过这十余年的发展,早已家喻户晓。事实上,康波周期既是经济周期,也是技术周期,其核心驱动力便是技术革命。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经历了5轮康波,而最近的两轮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开启的半导体周期与90年代启动的互联网周期。它以每40 - 60年为一个大周期,又以每十年为一个小阶段。
听到这里,想必您已明白,今天我们看到的种种经济发展停滞等问题,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处于第五轮康波的尾声,而这个阶段也是整个大周期中最痛苦的时期。因为上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已被享用完毕,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却还未到来。
我要强调为什么康波是最重要的周期。因为每一轮康波的变化,其实就是全球产业的一轮大洗牌。即便上一轮最成功的经济体,一旦未能赶上下轮康波,也只能被市场无情淘汰。而这一点在日本产业发展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50年代,全球进入第四轮康波周期,日本凭借出色的半导体制程,成为这轮康波的绝对王者,一度依靠半导体行业优势,形成对美国产业的压制,创造了让无数人难以忘怀的黄金80年代。
但一切的转变发生在1990年,90年代,全世界正式进入第五轮康波,这一轮以互联网信息革命为主导的产业变革,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最大增量的周期。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日本没有赶上这一轮互联网革命。
90年代,日本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产业衰退,让那些在80年代称霸全球的松下、东芝等品牌,竟能在20年内迅速消亡,其核心原因固然有泡沫破裂的影响,但错过周期同样起到了巨大作用。
其实,中国在过去20年能快速崛起,恰恰是因为我们是第五轮康波的主要参与者。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其实早就在2010年前基本停滞。若非依靠我国在这轮大周期中的巨大领先优势,不断拖延时间,当下的经济寒冬早就来临。
那么我们能赶上第六轮康波,成功横跨两个大周期吗?这其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我更想用历史给予答案。纵观人类历史的5次康波,每轮大康波其实都会诞生2至3个大经济体,比如1920年的德国、1950年的苏联以及1980年的日本,但却只有英美两国成功横跨了两个大周期,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全球单级霸主。
那么,横跨周期为何如此困难?因为上一轮周期的强者往往也代表着巨大的存量资本,而打破既得利益群体,永远是一个国家最困难的事情。比如,苏联凭借电器工业时代的优势,成为50年代全球的两极之一,但也正是其工业集团阻碍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样的保守也发生在互联网革命爆发时期的日本。
那么我们能成功跨越两轮康波吗?
关于这一点,我想放到最后再说。在说完康波大周期的冲击后,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周期对今天中国的影响。
库兹涅茨周期是经济史上长度仅次于康波的第二大周期。如果说康波反映的是技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那么库兹涅茨反映的则是建筑与基建投资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因此它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房地产周期。
其实,当下经济学中所有关注地产波动的研究都是基于它衍生的,因此也被认为是观测资产价格变化的重要指标。但我要强调,库兹涅茨既是地产周期,也是人口周期。劳动力与城镇化都会放大周期强度,而中国房地产能在过去20年突飞猛进,就是因为同时赶上人口与城镇化两大红利叠加。
因此,要弄清楚房地产何时触底,就一定要先弄明白上一轮库兹涅茨的发生机制。中国上一轮库兹涅茨的起始点是1998年,当年我国启动房改,正式进入库兹涅茨第一阶段,也就是需求拉动期。
与此同时,60年代与70年代超量出生人口在1999年全部进入适龄劳动范畴,迅速出现10亿劳动力。依靠地产需求与人口红利同时叠加,中国在2003 - 2007年出现第一轮房地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虽然此后,由于工资不断上涨,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对传统加工业的打击,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但通过4万亿的大刺激,全国城镇化率迅速提升,由此替代人口红利,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恰好此时,库兹涅茨也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交易繁荣期。海量农村人口进城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交易的旺盛,这也是为何2009 - 2016年房地产价格会暴涨的原因。
但红利增长都有极限。通常来说,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发展就会步入成熟阶段。在此背景下,人口向城市涌入的速度减缓,最终结果就是与之配套的建筑行业增长神话不再。而中国在2017年城镇化率刚好达到60%,房地产继续上涨的潜力耗尽,但库兹涅茨却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买家诅咒期。虽然这个阶段房价会继续上涨,但市场已呈现高度泡沫化,这也是为何我国在2017年后反复提出“房住不炒”的原因。
但周期有尽头。通常来说,一轮标准地产周期的时间是25年,而最后5年便是萧条期。从1998年我国启动房改开始计算,2019年恰好是这轮库兹涅茨萧条期的开始。这也解释了本轮房地产洗牌如此剧烈的原因,因为在库兹涅茨萧条周期,我国的人口与城镇化红利也恰好步入尾声。
那么在说完这场地产周期的发生机制之后,我们何时才能走出周期,又成了新问题?而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必须和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个周期一并讲述。
其实,无论是康波还是库兹涅茨,它们本质都是超长周期,短期内并不会对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但朱格拉却不同。作为全世界最早诞生的周期理论,早在1862年,经济学家就发现它是对普罗大众直接影响最明显的周期。
这是因为朱格拉的驱动因素是企业投资。通常来说,当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就业机会与收入必然增加,经济便会进入繁荣期。因此它也往往被称为信心周期,是直接反映全社会信心指数的重要指标。
在这里想问屏幕前的你一个问题,你是否感觉2015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爆炸式的繁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一次超级朱格拉周期。准确来说,那一轮我们经历了三个产业扩张周期同时叠加的盛况。
2015年,我国启动棚改计划,房地产带动基建产业链进入上升期。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各类服务器与软件投资屡创历史新高。而2016年的新能源产业,更是让汽车与锂电池两大行业都出现爆发式增长。
三个产业周期同时出现的结果,便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仅用了不到7年就翻了一倍,从2012年的30万亿直接跃升至2018年的60万亿。要知道,这可是在2008年大规模刺激后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由此可见,这轮超级朱格拉的威力之大。
但超级朱格拉的代价是什么?通常来说,一轮朱格拉的周期只有10年,前六年是上升期,后四年则为萧条期。按照原有理论,我国在2021年进入萧条期,2025年就应该走出本轮朱格拉,重新进入上升周期。但当下的我们显然与理论相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过量投资,让市场没有在周期内完成产能出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即便经过数年的供给侧改革,房地产与新能源依然是当下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简单来说,就是上一轮投资过多,产能消化周期需要延后。
那么没有及时走出朱格拉周期有什么后果?这就要与房地产问题一起结合讲解。我在前面的库兹涅茨萧条期已经说过,2019 - 2025年,本就是我国建筑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再加上我们未能及时走出朱格拉周期,无法带动新一轮企业投资,导致就业机会与收入进一步减少,于是出现了一轮房地产周期叠加产能周期的困局。
当下房地产交易之所以如此低迷,房屋过剩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居民收入下降所导致的信心缺失。而更加糟糕的是,第五次康波的萧条期也在2020 - 2030年期间。这也是这几年普罗大众如此难熬的原因,因为我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个萧条周期同时叠加的情况。
那么在说完这三大周期对中国的影响之后,我们真的能走出这场困局吗?如果说今天只是告诉大家当下经济有多难,那它便毫无意义。
事实上,虽然我们正处于三大周期共振向下的最绝望时期,但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即使是如此级别的周期压力,我们的经济却依然保持正增长。要知道,当年日本在1990年遭遇库兹涅茨、朱格拉与康波三大周期共振下行时,第三年国民经济就转为负增长,随后进入“失去的30年”。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而是中国在极限压力测试下产业纵深的最直观体现。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韧性有空间应对这场足以让其他国家陷入技术性衰退的周期风暴。
但万事开头难。虽然2024年我们已经走过朱格拉萧条阶段中最艰难的时点,全国民间资本的固定投资额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下跌,但全社会依然沉浸在信心低迷的环境下。
但我认为,2025年一个清晰的政策转变,代表了我们走出这场周期共振的可能性。从2025年6月开始,关于反内卷的政策调整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万亿级别的雅江项目同时落地,而它们背后都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要让我国经济尽快走出朱格拉周期。
当下经济的种种问题看似千头万绪,但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信心问题。更准确地说,是由于过剩的产能导致企业利润逐年下滑,多数企业丧失了对未来的投资信心,由此引发的规模收缩触发了当下一系列失业问题。
而这也是为何我国6月要出台这两个看似矛盾,一边加投资,一边去产能的政策。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内卷的措施清理上一轮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在当下民间资本信心羸弱之时,通过国家资本的投资,人为扩大就业,帮助全社会度过这段信心大低谷。
虽然当下正处于三大周期共振的最痛苦时期,但无论如何,也只有先走出朱格拉周期,帮助社会重新建立投资信心以后,我们才有机会从房地产周期中摆脱,也最终才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向技术产业,顺利迈入下一轮康波周期。
最后,我想说,今天这期的意义并不是渲染绝望。当所有周期都在向下共振时,还能维持正增长的经济体,往往就是下一轮周期复苏时弹性最大的那一个。也许当2030年的人们回望2025年,或许会与现在的我们有不同的感受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