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会来我的门诊问,就是昏迷患者什么时候拔管道,这种患者通常是有气管切开,胃管,导尿管等等。
我非常理解患者和家属,因为身上有管道总是让人很揪心,而且有管道意味着不能出院回家,但是长期住院让人身心俱疲,很多家属都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医生能做的只能尽其所能的提供帮助。
首先,昏迷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胃管、气切管、尿管的拔除需结合患者的意识状态、功能恢复情况等综合判断,同时要警惕一些不能拔管的特殊情况,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胃管拔除
- 评估指标:患者意识逐渐清醒,能配合完成吞咽动作,吞咽功能评估(如洼田饮水试验)。简单来说让患者饮用30毫升温开水观察呛咳情况和吞咽时间,按1-5级进行功能分级(等级越高吞咽功能越差),分级标准包含5秒内无呛咳为正常、两次以上吞咽伴呛咳为异常等。可经口进食足够量的食物和水,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且无明显呛咳、误吸风险。
![]()
- 流程:先尝试经口少量进食流质食物,观察有无呛咳、呕吐等不适。若进食顺利,可逐渐减少胃管喂食量,增加经口进食量。当经口进食能完全满足营养需求,且连续数天无异常时,可考虑拔除胃管。拔除后仍需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确保安全。
- 不能拔的特殊情况:若患者存在明显误吸风险,如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咳嗽反射减弱,即使意识有所恢复,经口进食时频繁出现呛咳,也不能急于拔除胃管。因为误吸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若患者经口进食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也需继续保留胃管提供营养支持。
气切管拔除
- 评估指标:患者呼吸功能稳定,自主呼吸有力,能有效咳嗽排痰,血氧饱和度在不吸氧或低流量吸氧状态下保持正常。意识状态明显改善,能配合指令完成动作,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气道分泌物明显减少。
- 流程:先进行堵管试验,用塞子堵塞气切管套管的 1/2,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无呼吸困难、缺氧等表现,可逐渐增加堵塞程度至完全堵塞。完全堵管后患者能正常呼吸、排痰,且持续 24-48 小时无异常,即可拔除气切管。拔除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防止感染。
- 不能拔的特殊情况:如果患者呼吸功能尚未稳定,存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自主排痰能力差,气道分泌物较多且难以咳出,即使意识有所恢复,也不能拔除气切管。另外,若患者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拔除气切管可能会导致感染加重,影响呼吸功能,需暂缓拔除。
![]()
尿管拔除
- 评估指标:患者意识有所恢复,能感知尿意,或可通过叩击膀胱区等方式诱发排尿反射,膀胱功能逐渐恢复,能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测定在正常范围内(一般小于 50ml)。
- 流程:先夹闭尿管,定时开放,训练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当患者能自主表达尿意或出现明显尿意体征时,试行拔除尿管。拔除后观察患者自主排尿情况,记录排尿次数、尿量及有无尿潴留。若出现尿潴留,可能需要重新留置尿管,待膀胱功能进一步恢复后再尝试拔除。
- 不能拔的特殊情况:若患者存在严重的膀胱功能障碍,如无法自主排尿,残余尿量较多(大于 100ml),或存在泌尿系统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此时拔除尿管可能会导致尿潴留加重、感染扩散,需继续保留尿管,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待病情好转后再评估是否可以拔除。
最后,患者家属都怕各种插管,也怕需要插管前的签字。患者会问,插这个管子对我有什么损害?有些甚至拒绝插管,或者要求早拔插管。
其实医生建议插管,肯定是权衡利弊,这些管道在人体中也主要起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能否拔管主要还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如果恢复的较好,那可以拔管,如果恢复达不到要求,那拔管反而增加风险。所以,这个因果关系千万不能搞错。
不过,话说回来,早期能拔管,也说明恢复的更好。如果长期管道拔不掉,甚至呼吸机都撤不掉,那也意味着恢复不佳。如果恢复不佳,应当怎么做?
需定期对患者的各项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同时,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预防压疮、感染等并发症,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