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30日讯 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烟台市中医医院项目正式竣工交付并投入使用。作为“十四五”时期“健康烟台”规划的7个重大医疗卫生项目之一,这座崭新的医疗综合体将重点建设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急救中心,为周边6.2平方公里区域内的30万群众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填补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缺口。
狭地巧筑:在“螺蛳壳”里建出“健康堡垒”
项目地处烟台市芝罘区核心地带,紧邻城市主干道,5.6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与仅0.8万平方米的临时施工用地形成鲜明对比,堪称“在城市夹缝中造楼”。面对这一先天制约,中建二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九宫格”分区法切割有限场地,搭配“AB区”昼夜错峰作业模式,让5个施工班组在“挤压式空间”中实现“流水作业不交叉”。通过科学调度与精细管理,主体施工阶段较计划节约工期20余天,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空间利用攻坚战”。
更具挑战的是,项目围挡与周边小区围墙最近处不足2米,锚索施工标高紧邻居民楼地下室,“贴身作业”对施工精度与环保要求提出极致考验。技术团队跳出传统思维,经数十次实地测绘与三维建模推演,将桩端持力层精准锚定粗粒砂层,利用其致密结构缩减持力深度。同时将传统灌注桩优化为预制管桩,单桩施工周期从3小时压缩至1小时,不仅效率提升67%,更从源头避免了现场湿作业带来的扬尘与噪声污染。
深基稳筑:三重地质挑战下“安全密码”
9.8米深的基坑、高水压环境、富沙层地质——三大地质难题叠加邻近海域的特殊区位,给基础施工套上了“紧箍咒”。为破解“深基坑+高水压+富沙层”的三重挑战,项目团队引入深基坑实时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将支护结构位移、锚索应力、周边沉降等核心数据动态传输至智慧工地平台,实现风险的即时预警与快速响应。
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双维度验算体系”。一方面通过有限元分析确保支护结构强度与变形可控,另一方面专项开展邻近海域抗浮验算,形成“强度-变形-抗浮”三位一体的安全闭环。结合精准计算结果,团队实施“分层分区开挖+支护紧跟”策略,将基坑按地质条件划分为3个施工区,每区按2米分层开挖,且每层开挖后4小时内完成锚杆注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通过“时空双控”从根源切断沙层渗水路径,为项目筑牢了地下“安全防线”。
智造赋能:用科技浇筑“精品医疗工程”
数字化建造是项目高质量履约的关键密码。项目将全生命周期BIM应用贯穿始终,在二次结构砌体与机电管线施工中实现毫米级协同——通过BIM技术完成砌块“零冲突排版”,对水、电、消防等管线实施三维可视化纵断布局,让吊顶上部空间实现“饱和式利用而不显局促”。依托BIM深化模型,现场砌筑预留管线洞口精准度大幅提升,从根源消除专业碰撞,返工率近乎为零,工程一次成优率与实体精细度同步跃升。
不仅如此,项目融合智慧工地中枢系统与无人机巡检技术,构建起全域感知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安全管控实时预警、质量监督节点追溯、基坑变形动态监测、劳务人员智能考勤、危大工程全过程监管等功能均纳入平台智能调度,为管理人员提供“一张图”式统筹界面,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智能化管理闭环,为项目高效建造与优质履约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
如今,这座凝聚着建设者智慧的医疗综合体已正式启用。从狭地施工的巧思到深基防护的严谨,从数字建造的精准到人文关怀的温度,中建二局用专业与匠心,为烟台市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也为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闪电新闻记者 董洛颖 通讯员 刘学雷 张梦云 烟台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