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博士毕业,估计一直在读书,都快成书呆子了。”
“没有自己的生活,变超高算力人机了,加工作狂。”
“做她助手,估计要加班加死。”
这是旁人对她的刻板印象,女博士,工作狂,无趣。
然而,大家不了解的是,她也害怕加班,喜欢高效利落地完成工作,早早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光,还在大学时担任乐队的吉他手,也曾摇滚也曾张扬。
《她,是谁》剧照
这是今年苏州中院在女法官国际日发布的微电影《她,是谁》里面的一段剧情,而“她”的扮演者正是来自苏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的员额法官郭锐。
“高知精英”“全能人才”——这是贴在角色身上的扁平标签。而镜头之外的郭锐本人,远比这些词汇更加鲜活。
一场遗产继承之争
一次亲情的法理博弈
2011年进入苏州中院后,郭锐先后在民一庭和少年庭工作。
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案件,涉少家事类案件往往缠绕着更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羁绊。有人说家事法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话虽有些夸张,却道出了这份工作特有的情感重量。
但郭锐从不因此退缩。在她看来,法官不仅要明断是非,更要像黑夜中的执灯人,为迷途的家庭照亮前路。于是她总愿意多花一份心思,多打一个电话,多一段释法析理——这份坚持,在赵家的继承纠纷一案中体现得尤为真切。
小雨在不满两岁时,父母离异,她随母亲远走他乡,从此再也未与父亲赵某联系。赵某离婚后未再婚,晚年面临癫痫、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等多种疾病困扰,自2007年起接连住院接受治疗。在其最需要亲人照料的日子里,他的四位兄弟姐妹轮流悉心陪护、照料,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2010年,赵某因脑梗塞去世。
几年后,赵某在老家的房屋面临拆迁,小雨认为自己是父亲唯一的女儿,理应独自继承父亲留下的这套房产。赵某的兄弟姐妹们无法接受,认为自己多年付出,也应享有继承权。双方因此对簿公堂。
一审法院认定,小雨作为女儿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虽因长期分离未对父亲尽到照料和精神慰藉义务,但无丧失继承权的法定事由。同时,赵某的兄弟姐妹在其生前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符合《民法典》鼓励互帮互助和弘扬优良家风的精神,也应享有继承权。最终判决小雨继承40%,四位兄弟姐妹共同继承60%。
小雨不服,案件上诉到苏州中院。面对这个亲情与法律交织的复杂局面,郭锐深知简单的一纸判决可能无法真正抚平伤痕、化解心结。她敏锐地意识到,要做出更令人信服的判决,必须更深入地还原事实真相,特别是赵某晚年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兄弟姐妹付出的具体情形。
家事调查
抽丝剥茧还原温情底色
2020年5月,苏州中院推出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和心理辅导员“三员”工作机制,通过出台三项专门工作规则,将该机制覆盖到所有家事案件及案件处理全流程。2023年,这项机制再度升级——在市民政局支持下,法院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以项目化合作方式开展社会调查、家事调解、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
在审理本案过程中,郭锐充分发挥这一机制优势,委托姑苏区合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家事调查员,深入赵某生前居住的乡村,走访当年的邻居、村委会干部,特别是详细调阅了赵某多次住院的病历和陪护记录。在查阅案件材料时,郭锐注意到那些病历本和陪护记录,翔实地记录了赵某晚年饱受病痛折磨、行动不便的困境,更是清晰地勾勒出了他的四位兄弟姐妹数年如一日轮流守护在病榻前,端茶送水、擦身喂药,共同分担医疗费用的身影。这些记录背后,是手足情深、不离不弃的温暖底色。
在充分调查核实的基础上,郭锐没有急于作出判决,而是先组织开展调解工作。调解过程中,郭锐耐心引导双方敞开心扉——兄弟姐妹们动情讲述多年来轮流照料赵某的点点滴滴,小雨也首次吐露了成长中的心路历程。虽然最终未能达成调解协议,但这次开诚布公的交流让小雨的情绪明显缓和,对叔伯姑姑的付出也有了新的认识。最终,二审维持了原判,肯定了兄弟姐妹们基于事实扶养行为应得的法律评价。
“血脉亲情是天然的纽带,但亲情的维系更在于日常的付出与担当。赵某晚年病榻前的守护,是其兄弟姐妹用行动书写的责任与情义,法律对此应予肯定和鼓励。小雨作为女儿,虽因诸多原因疏于陪伴,法律保障其继承的权利,也期待她能从中理解亲情的真谛,珍惜血缘的连接。”
这份判决以《民法典》“敬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温情笔触,将兄弟姐妹间的守护娓娓道来。它既是不离不弃亲情的温暖见证,也温润而坚定地宣告了司法的价值导向——法律保护权利,更珍视困境中展现的家庭责任与手足温情。
法庭之外
她在孩子心里种下一棵法治树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成长的铠甲。”涉少审判工作,除了案件办理,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郭锐喜欢走进校园开展普法活动,站在孩子们中间,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故事。最让她欣慰的,是看到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记得有次去小学上法治教育课,课后一个小女孩仰着脸兴奋地说:“法官老师讲得太有趣了!”“同学们下课还在讨论案例呢!”这些稚嫩而真诚的反馈,让郭锐开心了很久——原来自己不仅是严肃的“法官”,更是一个被孩子们记住的“老师”,那些法治的小种子,真的落进了他们心里。
还有一次课后,一个小姑娘怯生生地凑过来请求加QQ。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郭锐笑着重新下载了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软件。没想到几天后,对话框里蹦出一连串稚气却认真的提问:“怎样才能当法官呀?”“要读很多法律书吗?”“您小时候也想过当法官吗?”郭锐一字一句地回复着,或许就在这些你来我往的消息里,一个未来的法官梦正在悄悄萌芽。
与微电影中那个组建乐队的女法官不同,生活中的郭锐更钟情于“静”的力量。法庭上已经承载了太多人间悲欢,下班后,她更渴望在安静中找回内心的平衡。
拼图时专注的侧脸,乐高积木在指尖的咔嗒轻响,瑜伽垫上舒展的身姿......这些都是她独处的方式。在这些需要全神贯注的活动中,那些庭审中的纷扰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对自我的清晰感知。
在涉少家事审判这条路上,还有太多故事等待书写。而郭锐,正带着这份在静默中修炼的定力与温度,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以法为炬,为困境中的家庭照亮前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