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认真写一部自己的小说 -招募即将截止
相关付费文章:
如果你知道保罗·奥斯特,那你一定知道“纽约三部曲”。即使没读过,应该也听说过。虽说中间隔了不少作品,但是倘若要理解《鲍姆加特纳》,读者不仅需要回到“纽约三部曲”,更需要追溯奥斯特1982年的那本自传《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鲍姆加特纳》这本书的主题,或者说它想要探讨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这早已在先前的作品中揭秘,只是到了奥斯特晚年(准确地来说是生命的最后里程中)变成了更具象也距离更近的存在,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逐渐衰老,妻子早已遇难离世的退休哲学教授和作家——西蒙/赛(Sy)。无论是年龄还是身份,你很难不把他和作者本人——保罗·奥斯特——联系在一起,虽说两者有着明显不同,但是其精神上的链接却远比表面展现的要紧密。
从身体的衰老、器官功能的逐步退化到记忆的消退开始,小说用具象的痛与身心挣扎毫不留情地刻画着西蒙的恐惧。
显然这种恐惧并非因为疼痛,因为文中已然如此写道:
Tolive is to feel pain, he told himself, and to live in fear of pain is to refuse to live.
这种恐惧牵引着的是向外界——无论是向人还是向物质的求助,并展露出具象的行为和情感,比如与周围的人保持联系的渴望、寻求新情感关系的迫切以及在他人要求下寻找妻子遗稿的殷勤等,西蒙属实是在用这些方式来获得新的社会连接。
可是这种恐惧具体是什么,倘若抽象来说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就显得太粗糙而模糊了,而这种恐惧最后的解决方案虽说落到了更为“俗套”的记忆,可奥斯特对于记忆又有怎样的认知,这亦值得深究。
纵览整部小说,虽说其中穿插了许多“异质文本”,展现了作者对时间线和故事结构的炫技式的控制感,但归根结底,故事没有脱离“为谋求‘扩充’新记忆或‘刷新’旧记忆而探寻新关系或者‘新文本’(诚然这是一个有趣的设置)”这一主线。
不过正如我们提到的那样,西蒙的恐惧对象、奥斯特关于记忆的认知乃至记忆与”文本体验”之间的互文性,值得读者进一步推敲。
不同于寻常的认识中将记忆作为一种积极或消极的被简单储存的体验结果,它更像是一种基于动态的关系交互而被动产生的印记,由此并非独立于对象的果实,而更类似形塑客体本身的车辙。
文中奥斯特也巧妙地暗示了这一点: A person has no life without being connected to others。
甚至与费什所谓的读者反应相似,其受他者(社会经验、文本)的激发而以印记形式的信息附于载体之上且无法与之完全分离。
那么,这样的解释有何凭据,又能给予我们对文本怎样的洞见?
我们或许可以从前一个问题开始。
关系之车辙映射的是存在本身。关于这一点你必须从保罗·奥斯特最早的自传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着手去理解这一点。在那部作品中,关于父亲死亡的偶然性导向了其存在的模糊性以至于发展成了后续在”纽约三部曲”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在《幽灵》的故事中,受白之托监视黑的蓝,最后发现被监视的黑并不存在,而自己反倒成了受监视者),显然奥斯特的指涉从具象的死亡个体之存在探寻进阶到了抽象的个体存在和身份的探寻,不过均展现了探寻之下的“存在”焦虑。
正如他在自传中提到的那样,生命中父亲这一角色因无可预见的偶然性而突然空缺,实体与周围人的连接也随之消失。此时,唯一留下的就是周围人与他有关的记忆,即其生前与他人建立联系后所形成的印记。根据自传记述,作者试图通过收集人们关于父亲的记忆线索(虽说这些线索也不一定准确且充满主观性),试图拼凑出父亲的存在。
显然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生命的真实以至于确保理性的意义,不至于被偶然性击垮。或者说,奥斯特所经历的,正是一种基于偶然性的创伤,而这在《鲍姆加特纳》中亦有清晰的袒露:
Life is dangerous, Marion, and anything can happen to us at any moment. You know that, I know that, everyone knows that - and if they don't, well, they haven't ben paying attention, and if you don't pay attention, you're not fully alive.
所有的连接都可能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瞬间消失(如奥斯特的父亲之死一 样),以至于动摇了存在本身的确信感。显然这在当时这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惶恐。
这种惶恐,基于对作为个体兼他者的父亲消失,逐渐蔓延到了同为个体,但为主体的自己,这或许是奥斯特在《鲍姆加特纳》中所展现的最为核心的恐惧。只不过从作者人生纵轴上的这种恐惧蔓延路径在这部小说中切换为了从妻子安娜到叙事者西蒙自己。
那回归到问题本身,奥斯特对这一问题的探寻又有怎样的结果?
西蒙在小说中以各种形式的链接去消弭存在的焦虑,但小说呈现的却是关于存在永恒探寻的可能性。虽说,作者似乎也给出了一个相对消极的观点(不仅在这部作品,也在先前的自传等作品中):车辙从一开始可能就是变形的,或者在时间的影响下会不断扭曲或消失,进而影响探寻者对本就模糊的存在的感知。
不过,正如西蒙所研究的克尔凯郭尔以及受其影响的后世存在主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存在并不由本质决定,反而先于本质。凡人所能拥有的虽说只有这些扭曲的、碎片化的形式信息,但只要通过持续且不断的通过与记忆的阅读和交互,人们会发现自己始终能够与外界保持某种联系,并继而感知自己的存在。
这,或许就是《鲍姆加特纳》这一奥斯特的小说终曲所传递的意义。
作者:
审校:文穴编辑部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申请加入文穴俱乐部,与真正的读者作伴
俱乐部当前价位仅剩 3 个席位
书评持续征稿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