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MOMSELF主笔,蔷薇。
前阵子,我听了一个播客,一位35岁女性创业者Vivi(化名)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分享很精彩,尤其是她有一套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方法论特别值得借鉴:SOP大法。
何谓SOP?
就是标准作业程序,一般是企业中用来针对特定工作或任务制定的标准化步骤说明或操作指南,确保团队行动的一致性和高效性,减少失误。
把这个思维用于“家庭管理”,简直是天才,用Vivi的话来说就是——全家都得救了。
SOP大法解救全家
在应用SOP法前,Vivi的家庭和绝大多数家庭一样,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和争吵:
离婚的她与闺蜜合住,但闺蜜还没结婚,并无育儿经验,面对Vivi年幼的孩子简直束手无策、慌不择路。
要么忘记给他整理书包,要么忘记接他放学回家,要么忘记他的饮食禁忌,和孩子分享了一杯芒果奶昔,结果因为过敏起了浑身疹子,直接把人送到了医院。
这事儿让闺蜜愧疚又不安,对着Vivi一顿抱怨,差点撒手不干。
不仅如此,家里的老人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家务上,按他们的方式辛苦打扫了一天,结果厨房地板全是油渍,书桌被清空了,因为他们难以忍受杂乱无章,却导致好几份重要文件不知所踪;
餐食上,Vivi多次提及自己有轻微脂肪肝,希望能够轻油轻盐,但老人觉得“太清淡没营养“,每次回家都是雷打不动的一桌大鱼大肉,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育儿上的隔辈差异就更大了,Vivi觉得养育男孩需要理性和原则,不该妥协的地方绝对不能妥协,可是老人转头就把外孙宠上了天,恨不得让他上房揭瓦。
4个大人各有各的经验和理念,1个小孩又正值调皮捣蛋需要立规矩的时候,各方拉扯之中,家庭协作一地鸡毛,低效又内耗。
这些混乱让Vivi深陷无力和焦虑之中,经历了很长一段无心专注工作且与家人频繁冲突的时间。
直至她灵机一动,开始把家庭与工作打通,引入SOP思维——
将家庭事务拆解成各个模块,家务、饮食、育儿,再细分成各个场景,每个场景输出对应的SOP。
以育儿为例,日常照料按照一天时间线,分为起床、吃早餐、上学和放学、课程表、写作业、吃晚餐、入睡等几大真实场景,每一场景按照自己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职责分工和说明。
例如“吃早餐”的操作流程为:
1.每周三次集中采购食材,务必选择大型超市如盒马、山姆,确保新鲜安全,回家后分类储藏,并告知家人(闺蜜负责);
2.每日7:00之前完成早餐制作,需有粗粮、鸡蛋、牛奶、水果,碳水可在面条或包点之间选择(外婆外公负责);
3.儿童专属餐具消毒(外婆外公负责);
4.餐前消毒液洗手(儿子负责);
5.吃早餐,专注当下品尝,不闲聊,对食物和烹饪者心怀感恩(儿子负责);
6.收拾碗筷、洗碗归位(儿子负责,闺蜜辅助)。
除此之外,还有“行为教养指南”,将儿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和纠正方法写出来,比如情商提高、意志力提升、情绪稳定等等。
之后生成两个版本:电子版用于全家共同学习研讨,纸质版则打印出来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每一个人。
合计起来,Vivi前前后后陆续输出了不下10万字的SOP。
而且也真是管用,家庭协作肉眼可见的顺畅了起来,大家思路统一,各司其职,不仅大人省时省力省心,孩子更是进步神速,全家人携手迈入”和谐时代“。
Vivi终于能够安心投入自己的事业。
好与不好
我对于Vivi这个创意是十分赞叹的,家庭确实需要管理智慧,否则也会是“一盘散沙”。
而SOP法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仅大大提升了家庭成员的合作效率,合力迅速达成目标,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而且也具备很强的可复制性。
毕竟SOP一大功能是,帮助每个新成员快速上手。
所以,当暑假来临,家里的成员发生临时性变化时,Vivi也能让新成员轻松掌握各项流程与操作,准确完成好特定任务。
方法是好方法,也很有普适价值,可以帮助很多中年女性拓展家庭协作思路,从其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去发展和成为自己。
但从心理学视角,SOP法可能也会有一些“反噬”,导致执行失败。
核心有两点:
第一是将秩序化作为对焦虑的防御。
SOP对家庭流程的严格控制,本质上是对抗失控感的防御机制。
就像Vivi,一边是高压创业,一边是家庭混乱,她也很清楚,引用SOP法是为了释放一部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从而缓解焦虑。
因此这套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明的结构化方法论,对失控和焦虑是天然不耐受的,这部分同时被隔离在了家庭情感能量之外。
一旦有成员因为特殊原因而打破了流程或规则,就可能引发系统性崩溃。
我有一个来访,也是SOP法的忠实拥护者,她控制欲极强,因丈夫某一次违反“碗盘必须按大小排列”的SOP而情绪崩溃,与丈夫大吵大闹,不断升级,差点离婚。
第二是SOP强调的角色行为,可能会强化人格面具,压抑阴影。
比如,“负责洗碗的父亲”、“准时练琴的孩子”,都有着浓厚的角色意味,而符合某项功能、迎合某项社会期待的角色,就是“人格面具”。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与“阴影”是一对关联原型,“人格面具”越强,随之被压抑的“阴影”也会越强。
家庭SOP中可能的“阴影”是什么呢?
可能是被限制自由的大人,也可能是被过分规训而丧失弹性的孩子。
同样是上述案例中的来访,丈夫那一次看似无意的打破规则,或许正是独立灵魂对自由表达的呐喊;
而她9岁的女儿,也在SOP中变得越来越强迫和教条,失去了孩子的灵动和鲜活,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
秩序带来稳定和安全,而混沌孕育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同时整合了“秩序”和“混沌”两股力量的。
所以,SOP法的核心矛盾在于:它既提供安全感,又可能扼杀创造力。
那么,应该如何来优化一下SOP法,让它能够最大限度为家庭赋能呢?
一个核心公式
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个优化公式:健康家庭SOP法=动态平衡+弹性空间。
首先是动态平衡。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可以将心理咨询中“倾诉→解释→探讨→转变”的模式融入SOP框架之中。
比如——
倾诉:每月召开家庭会议,允许成员情感宣泄,表达自己对于某些角色、流程或规则的抱怨和不满。
解释:由SOP主导者来分析规则背后可能的需求,如“妈妈要求餐前洗手,是因童年经历食物中毒”,将这份需求“可视化”,被全体成员看见。
探讨:共同研究需求的合理性,确定这个“需求”并非个人的某种创伤性投射,如一起观看微生物纪录片理解卫生原理。
转变:充分接纳成员的情绪和建议,若是需求不合理,如要求“碗盘必须按某种秩序排列”实则是一种“强迫性创伤”,并不妨碍日常生活,则进行调整;
如果需求本身合理,就可以考虑在坚持原规则的基础上,增加弹性条款,如野餐时/其他不便利的情况下可用消毒湿巾代替洗手。
这其中的原理是,让家庭的情绪流动起来,不被SOP框死,同时通过复盘,让SOP更合理。
很多家庭SOP法难以执行,就是这一步没有做到位,往往变成某个主导成员的“一言堂”,大大限制了其他成员的想法和行为,让人“不服”也“不爽”,自然难以执行。
当SOP以情感为焦点进行动态、灵活的定期调整,确保能将每一位成员的需求经充分看见和协商之后,共同编织入SOP,就能避免控制欲和权力欲的发酵,而让SOP顺利推行。
其次是弹性空间。
在SOP中保留无结构时间,允许这个时间段不执行SOP框架,允许每个成员按照各自的想法做事,允许自发冲突与和解。
比如,我家每周日下午是“空白时间”,全体成员均可以放飞自我,所以在这个下午所有SOP失效。
有一次,外公和儿子下棋,外公是围棋高手,而小朋友才刚刚入门,外公下嗨了没注意收着,杀得小朋友片甲不留。
小朋友觉得没面子,大发脾气,还把围棋摔得满地都是。
外公回过神来,愣在原地,正想跟儿子道歉,我悄悄阻止了他。
我把儿子拉进房间,掩上房门,耐心等着孩子情绪发泄完,然后搂着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每个人都不可能擅长所有的事,你用现在暂时不擅长的事情去和别人擅长的事情比,输了很正常,当然有情绪也很正常,妈妈为你这份挑战强者的勇气点赞。
不过,当我们都有优势和短板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儿子眼含泪花:“可以分工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公下棋厉害,我英语厉害,我们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厉害的组合。”
我欣慰地笑了:“没错,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赋能,你可以跟外公学下棋,外公可以跟你学英语,你们都会越来越厉害,这个组合也会越来越厉害。”
儿子好像明白了什么,跑出房间,对外公说:“你下棋真厉害,我也想和你一样厉害!”
两人收拾好棋盘,又开始新的战斗,而小朋友的外公在背后向我伸出了大拇指。
在这个“空白地带”,有冲突、有情绪、有抱持、有交流、有和解,还有升华。
这就是混沌之中所孕育的生命力,而这份蓬勃的能量,将指向更融洽的新秩序,最终在家庭达成“秩序”与“混沌”的整合。
毕竟高效管理的尽头,是让每位成员感受到“被爱”而非“被管理”——
“被爱”的终极奥义,就是“秩序”带来的安全感,以及“混沌”带来的包容、转化与新生。
点分享,让美好的能量流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