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更是调理体质、甩掉虚胖的绝佳时机!今天为大家揭秘如何抓住三伏天“阳气盛、代谢旺”的特点,结合中医智慧与现代科学,养出易瘦体质,健康享“瘦”一夏!
妇幼健康科普
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气血运行加快,新陈代谢较其他季节提升约12%,此时通过科学调理,可加速脂肪分解,排出体内积存湿气。
中医认为“湿为万病之源”,夏季高温易使湿气外浮,通过饮食、运动、艾灸等方法祛湿,可缓解因痰湿导致的虚胖、水肿。
三伏减重小妙招
1
饮食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清热调内
多吃冬瓜、苦瓜、丝瓜等“三瓜”,搭配绿豆汤、薏米粥,少糖少油,早餐以玉米、紫薯等粗粮为主。
★中伏(7月30日-8月8日):碳循环法控热量
高低碳水交替摄入(如糙米+鸡胸肉),每日饮水1500-2000ml,采用“餐前500ml水”减少热量吸收。
★末伏(8月9日-8月18日):温补固本
黄芪姜枣茶驱寒,五红汤补气血,晚餐提前至18点前,山药、莲子健脾胃。
中医提醒:忌冷饮冰品(伤脾阳),慎食西瓜、芒果等高糖水果,每餐细嚼慢咽20分钟以上。
2
运动
★黄金时段:清晨6-7点或傍晚19-20点,紫外线弱、气温适宜,推荐快走、游泳、八段锦。
★运动原则: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避免暴汗(脱水伤身),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
3
养生
★睡前泡脚:42℃热水泡20分钟,加艾草或生姜,促进循环、改善虚寒体质。
★晒背补阳:早晨或傍晚晒背15分钟,激活膀胱经,提升阳气。
★穴位调理:每日按揉足三里(健脾)、丰隆穴(化痰湿),配合艾灸中脘、关元穴。
居家燃脂小技巧
1
晨起后轻拍带脉穴
空腹双手半握拳,轻拍腰腹两侧带脉穴(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5分钟,激发内脏功能。
2
睡前推腹调中焦
仰卧,掌根绕肚脐顺时针摩腹100圈,松解腹腔气滞。
3
平板支撑能消腹
每天4组×30秒(间歇20秒),重点消除腹部脂肪。
中医药特色疗法
1
温阳祛湿,改善能量代谢
腹部铺灸:以神阙穴(肚脐)为中心,覆盖中脘、天枢、关元等穴位,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直接渗透脾胃经,提升运化功能,破解“喝凉水都长肉”的难题。
![]()
2
穴位埋线
长效刺激,躺着也可以瘦
将可吸收蛋白线植入天枢、中脘、丰隆等穴位,持续刺激14天,调节脾胃功能、抑制食欲、促进脂肪分解。三伏天埋线效果更佳,因天气热可抑制亢进食欲,同时刺激交感神经,加快脂肪燃烧。
![]()
3
背部走罐
疏通经络,告别“后背肥厚”
沿膀胱经走罐,可疏通全身水液代谢通道,特别适合久坐、代谢差的人群。每周1次,配合适量运动,效果更显著。
![]()
4
足浴排湿
睡前15分钟,祛湿效果翻倍
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水温40℃,15分钟),每周3次。药力借水温透皮入络,温通经脉,排寒除湿。泡脚后及时擦干汗液,避免吹空调。
减重的常见误区
❌ 误区1:过度依赖暴汗减肥:暴汗服、裹保鲜膜运动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减掉的多是水分而非脂肪。
❌ 误区2:盲目节食或吃减肥药:损伤脾胃功能,加重痰湿,可能引发闭经、内分泌失调。
✅ 正确做法:以饮食调控为主,运动为辅,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方案。
三伏天是自然赋予的瘦身黄金期,通过中医调理+科学养生,不仅能轻松减脂,更能改善体质,让你从此告别“易胖体质”。抓住这40天,用温和从容的态度亲近传统中医智慧,让健康轻盈自然降临!
本期科普达人
吴小春
主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余,曾到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中医经典科进修学习。
擅长运用经典中医理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指导思想治疗高血压、慢性咳嗽、代谢综合征等常见内科疾病及亚健康体质调理等。针灸方面擅长运用脐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病、急性腰扭伤等脊柱相关疾病。
韦思玲
主管护师
中医护理专科护士,从事中医护理十余年。
擅长:小儿推拿、火龙罐综合灸、虎符铜砭刮痧、脏腑推拿、平衡火罐、耳穴等中医特色疗法,根据辨证施护调理肩颈腰腿痛,胃肠类疾病,肺系疾病,腹型肥胖症,妇科类疾病及各种慢性疾病等,治疗效果明显。
梧州市妇幼保健院
为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驾护航!
文字:韦思玲
图片:中医科
编辑:陈梦霞
审核:李影、韦晓燕
终审:梁涛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