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穿过学宫的雕花窗棂,在大成殿的地面投下细碎光斑。我们围站在“四柱不顶”的金柱旁,指尖轻触木质表面——那些深浅不一的纹理,是宋元工匠留下的“密码”。学宫档案管理员带来的《修缮日志》记载,这些金柱采用的是岭南特有的“坤甸木”,历经七百年风雨仍坚硬如铁,其耐腐性恰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思相映。
整理资料时,一组数据让我们驻足:大成殿的斗拱出跳长度达1.2米,远超北方孔庙的0.8米标准。杜主任解释,这是岭南工匠为适应多雨气候设计的“加长版”,既能扩大屋檐遮雨面积,又通过斗拱的层级缓冲台风压力。我们随即绘制“斗拱力学示意图”,将每一层榫卯的承重数据标注其上,发现整个结构竟与现代建筑的“抗震支架”原理不谋而合。
拍摄建筑细节时,队员小林的镜头捕捉到了意外发现:西侧山墙的梁架连接处,有几处细微的“刻痕”。比对清代《德庆州志》的插图后确认,这是道光年间修缮时,工匠为标记构件位置留下的“暗记”。“就像学生做笔记,怕下次组装出错。”我们恍然大悟,古人的严谨早已刻进木构的肌理。
暮色中,我们将拍摄的300余张细节照片分类归档:斗拱的“十字相交”、雀替的“卷草纹”、柱础的“莲花座”,每一张都配上对应的典籍记载。当电脑屏幕上的榫卯结构图与《考工记》的“审曲面势,以饬五材”条目重叠时,忽然懂得:整理资料不是机械的罗列,而是让文字与实物对话;拍摄细节也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用镜头倾听历史的回声。
这些触摸过的木头、厘清的数据、定格的光影,让我们明白:年轻人学习传统,不必困于典籍的晦涩,只需俯身贴近那些承载文明的实体——它们会用最本真的质感,讲述比文字更生动的传承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