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授徒,少年论道终嫌浅
中天易张永红撰写
易学一道,自古被尊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绝学。卦象中藏着天地运行的节律,爻辞里凝着百代人生的智慧,这般与生命体验、世事洞察深度纠缠的学问,若由45岁之前的研究者执掌教席,终究难逃“少年论道”之弊——缺了岁月浸淫的厚重,少了世事打磨的通透,所谓教学,不过是将书本上的文字嚼碎了再吐出,于学生而言,终是隔靴搔痒,难触精髓。
一、人生厚度未足,易理终是镜中花
易学从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历代智者对人生境遇的血泪凝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非亲历过困顿中咬牙前行的滋味,怎能说清那份“不息”里的挣扎与坚守?“地势坤,厚德载物”,未尝过包容他人之过、承载世事之重的分量,又怎能道尽“厚德”中的隐忍与格局?
45岁之前,人生多在爬坡上行:或为学业焦头烂额,或为生计四处奔波,或为职场晋升绞尽脑汁。所见的世界,尚是自身一亩三分地的得失;所感的人情,不过是亲友圈层的冷暖。对于“时乘六龙以御天”的时空观、“否极泰来”的变化律,多半只能停留在字面推演,难有切肤之痛的共鸣。就像未曾见过大海的人,读再多“海纳百川”的描述,也难知那巨浪拍岸的震撼与包容万象的壮阔。易学里的“时”与“位”,本就是与人生阶段深度绑定的智慧,没有足够的岁月刻度,怎敢妄言“读懂”二字?
二、实战淬炼欠缺,空谈何以为人师
易学的生命力,从来不在“谈”而在“用”。断卦解卦看似是对着卦象推演,实则是将卦理与具体人事对接的功夫。一个年轻人,若从未经历过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如何向学生解释“孚于小人,不孚于大人”的风险?若未曾目睹过家庭分崩离析的无奈,怎会明白“家人睽,悔厉无大咎”里的复杂滋味?
曾见年轻研究者讲“明夷”卦,张口便是“明入地中,光明受损”的理论,却讲不出“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背后,是乱世中坚守本心的孤绝;解“晋”卦时,只说“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却道不明“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里,藏着多少君臣相得的机遇与分寸。这不是不用心,而是实战经验的空白,让他们无法将卦象与真实的人生场景串联——恰似从未上过战场的将军,即便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讲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生学易,不止是学理论,更是学在人生岔路口如何抉择,在困境中如何自处。若老师自己都未曾走过那些“岔路”,未曾熬过那些“困境”,又怎能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引?好比医生开方,总得见过相似的病症,试过不同的药方,才能对症下药;若是只凭书本记药方,怕是要误人性命。
三、少年当沉潜,厚积方敢言传
并非否定年轻人研究易学的价值,45岁之前,本就是积累的黄金期:可埋首故纸堆,将《周易》经传、历代注疏啃透,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可多观世事,看他人的起起落落,在旁见证“泰极否来”的规律;可多历人情,在亲友的聚散离合中,体悟“同人于野,利涉大川”的温暖与“睽孤,见豕负涂”的荒诞。
这恰如酿酒,年轻时是“发酵”的过程,需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滋味;非要在酒还没酿熟时就开盖售卖,喝到的只能是寡淡的水味,甚至是刺鼻的生涩。45岁之后,看过春花秋月,尝过酸甜苦辣,对“元亨利贞”的生命节律有了切肤的体会,对“刚柔相济”的处世之道有了真实的践行,再站上讲台时,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才会带着生活的温度与重量。
易学从来不是快餐学问,它是需要用一生去“体证”的修行。年轻人若真爱易、传易,不妨先沉下心来做学生——向岁月学,向世事学,向每一次成功与失败学。等自己的人生答卷写得足够厚重了,再去教学生如何落笔,才是对学问的敬畏,对学生的负责。
否则,少年论道,终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误己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