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傍晚,网易云音乐的歌曲信息栏突然“变脸”,张碧晨版《年轮》《梦幻诛仙》《下一秒》三首歌的“原唱”标识集体消失,仅剩冷冰冰的“演唱者”三字。
而汪苏泷版本的同一位置,“原唱”标签赫然在目。
短短50分钟,评论区炸了锅。
粉丝截图像病毒般传遍微博和微信群:“平台要站队?”“张碧晨被除名了?”
直到18:20标识恢复,网易云客服才轻描淡写回应:“系统展示问题,已修复。”
可这场技术故障,早已捅破了音乐产业最后一层遮羞布。
01 一个标签引发的血案,十年默契瞬间崩盘
一切始于四天前那场“核爆级”交锋。
7月25日凌晨,汪苏泷工作室突然甩出杀手锏——收回《年轮》所有演唱授权。声明里“双原唱”三个字像刀子,直插张碧晨团队心口。
两小时后,张碧晨工作室“绝地反击”。
国家级版权登记证书、Apple Music时间戳、QQ音乐2015年首发博文截图……
证据链砸得掷地有声:“6月15日女声版全球首发,比汪苏泷男声版早15天,剧方只用了我们的版本!”
硝烟背后,站着个点燃引信的网红。
2021年,旺仔小乔翻唱时高调宣称“原唱只有张碧晨”,甚至拒绝标注汪苏泷创作者身份。
2025年7月,这段黑历史被扒出,瞬间烧红热搜。
随后QQ音乐却反复横跳——7月23日刚下架张碧晨原唱标又紧急恢复,平台规则混乱得像个笑话,而网易云此前始终标注“双原唱”。
02 法律真空地带,创作者与演唱者谁更委屈?
撕开情绪泡沫,“原唱”竟是个法律黑户!
律师直言:《著作权法》压根没这概念,行业惯例全凭“谁先发行”说了算。
张碧晨手握首发铁证,但汪苏泷的底牌更硬——词曲版权在手,收权天经地义。
合同成了罗生门。
张碧晨方咬死“签约时不知有男声版”,《花千骨》制片方也证实:“当年盲选歌曲,只拿到张碧晨版。”
可汪苏泷老板李思睿晒出2015年项目邮件,白纸黑字写着“男女双版本同步制作”。
“这就像房东把房子租给 ,自己住了B房,结果A说整栋楼都是她的。”乐评人一针见血。
行业潜规则撞上合同漏洞,双版本OST《知否知否》的和谐景象,到这里只剩一地鸡毛。
03 谁赢了战争?输了江湖!
结局双输到令人窒息。
张碧晨挥泪告别代表作,汪苏泷背上“冷酷收权”的骂名。十年金曲《年轮》就此冰封——商演禁唱、KTV下架、翻唱绝迹。
7月26日深圳演唱会,汪苏泷唱着《年轮》突然苦笑:“深圳(身正)不怕影子斜!”谐音梗掩不住疲惫。
张碧晨超话里,歌迷剪出《年轮》十周年纪念视频,弹幕飘满“意难平”
平台成了唯一“赢家”,网易云50分钟故障激增百万流量。
04 风暴后的疤痕,刺穿了行业的脓疮
这场闹剧扒光了音乐产业的遮羞布。
OST合同像张破渔网——“原唱”定义不清、多版本权益空白,全凭资方一张嘴。
平台标注随心所欲,QQ音乐和网易云各执一词,连技术故障都能掀起腥风血雨。
网红翻唱更成重灾区,旺仔小乔们吃着版权红利,却连创作者名字都懒得打对。
“当标签比作品更重要时,音乐就死了。”某制片人在朋友圈叹息。
好在转机已现——音著协紧急出台《短视频翻唱标注指南》,抖音发起#标注创作者挑战#,流量江湖终于想起“原创”二字的分量。
十年后再听《年轮》,张碧晨的声线依旧在时光里盘旋:“一圈一圈年轮,埋葬多少青春。”
可如今埋葬的,何止是青春?
法律管不到的灰色地带,合同写不清的权益边界,平台理不顺的标注规则——所有漏洞,最终都由作品殉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