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医院急诊科中暑患者数量激增。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7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3℃,部分城市日最高气温突破42℃,中暑病例较去年同期增加4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史大卓紧急提醒:“高温天宁可吃根冰棍解暑,也别做这五件事!”
致命误区一:正午户外“硬扛”
烈日当空的10时至16时是紫外线最强、地面温度最高的时段。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近期收治的中暑患者中,65%因长时间户外作业或暴晒导致。一位建筑工人因未佩戴遮阳帽、未及时补水,在工地连续工作3小时后突发热射病,体温飙升至42℃,送医时已出现多器官衰竭。医生强调:“高温下人体散热机制失效,15分钟即可引发器官损伤,必须避开正午时段作业。”
致命误区二:口渴才喝水
人体在缺水2%时才会感到口渴,但此时已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多例中暑患者中,80%存在“口渴才喝水”的习惯。专家建议: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含盐饮品,或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外卖骑手小李因连续送单4小时未补水,突发热痉挛抽搐,被诊断为重度中暑。
致命误区三:空调直吹+贪凉
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发现,部分患者因从高温环境骤入空调房,或空调温度调至20℃以下,引发“冷热交替综合征”。一位老人因午睡时空调直吹头部,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诱发脑梗伴热射病。医生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冷风直吹颈部、后心,从室外进入室内后先擦干汗水,适应10分钟再开空调。
致命误区四:穿化纤衣物“捂汗”
化纤面料透气性差,汗液无法蒸发会导致体温升高。武汉同济医院实验显示,穿化纤T恤在35℃环境下,体表温度比穿棉质衣物高1.8℃。近期多起儿童中暑案例中,家长因给孩子穿化纤防晒衣导致闷热窒息。专家提醒:选择棉、麻、丝等天然面料,颜色以浅色为主,宽松款式更利于散热。
致命误区五:忽视特殊人群防护
儿童、老年人、肥胖者及慢性病患者是中暑高危群体。南京儿童医院一周内接诊23例儿童中暑,多因家长未及时给孩子脱减衣物、未补充水分所致。医生强调:肥胖者因皮下脂肪厚,散热效率低30%,需减少外出;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病变,对体温变化不敏感,需定时监测体温。
科学自救:抓住“黄金30分钟”
若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腋窝,饮用含盐饮品。若体温超40℃、意识模糊,需用冰水浸泡毛巾包裹全身降温,并拨打120。切勿给昏迷患者喂水,以防呛咳窒息。
“中暑不是‘小毛病’,热射病病死率高达50%。”史大卓呼吁,高温天需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要防晒补水、要通风透气、要关注特殊人群;不要正午外出、不要贪凉直吹、不要穿化纤衣物。这个夏天,科学防暑才能平安度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