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绝壁千仞。在山西黎城县黄崖洞的深谷中,一座由天然石洞改造的兵工厂静卧山崖。7月22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实践团走进这座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军工基地,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宣誓仪式,在锈迹斑斑的机床与弹痕累累的崖壁间,解码烽火岁月中的工业抗战。
![]()
![]()
1939年,八路军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至黄崖洞水窑山,700余名工人扛着锅炉组件翻山越岭,在仅容单人通行的“瓮圪廊”天险中建成年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的军工核心,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1941年那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让青年学子们驻足屏息——1500名八路军依托天险工事,经八昼夜激战击退5000余日军,创下敌我伤亡比6:1的战争奇迹。站在黄崖洞保卫战殉国劣势墓地前,崖壁上的弹痕无声诉说着烈士们浴血阻敌的壮举。
![]()
![]()
兵工厂纪念馆内,生锈的锉刀、泛黄的图纸和粗糙的炮弹壳,勾勒出甄荣典——“炮弹大王”的传奇。实践团成员赵怡轩在党史宣讲中动情讲述: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在零下15度的车间里,连续工作十多小时钻研工艺;为将炮弹外圆公差控制在0.1毫米内,他反复改良刀具、自制木夹具,在缺乏精密量具的年代创造了“毫厘精度”的奇迹。“他常对工友说‘零件差一丝,前线就可能多流血’,甚至亲手报废过30多个‘差不多’的零件。”宣讲人苏增林指着展柜中甄荣典的照片说。当甄荣典发起“20天完成一月任务”的攻坚号召,整个车间的生产热潮化作支援前线的滚滚铁流。
![]()
清晨的瓮圪廊广场,铿锵誓言划破山谷宁静。全体学生党员面向党旗高举右拳:“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以匠心致初心,以实干筑梦想!”这声音与80年前兵工厂的机床轰鸣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
在黄崖洞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列队肃立。当洁白的花朵敬献于烈士纪念塔下,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王睿敏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先辈们用‘土锉刀’淬炼大国利器的意志,藏着最动人的工匠密码——甄荣典那双变形的手,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凭着手感与心劲把每道锉痕打磨得丝毫不差。”
![]()
离开展馆时,队长王心怡轻抚斑驳的“八一式”步枪枪栓:“黄崖洞的机床早已沉默,但那份‘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匠心,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
![]()
![]()
这座曾创造“用日军钢盔炼铁,拆敌人铁轨造枪管”奇迹的兵工厂,如今迎来新一批“工业报国”的传承者。当实践团在车床前驻足凝视,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红色工匠精神,正以新的方式淬炼新时代的工业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