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01年,连续三年的涝灾让福州的稻田尽毁,米价涨到寻常农户三个月收入换不来一担米。
52岁的黄乃裳下定决心,带着1118名福州饥民,毅然决然登上驶向婆罗洲的帆船,
他们要去一片殖民者弃之不顾的沼泽地,亲手建起一座属于中国人的城。
![]()
黄乃裳46岁时作为福建举人赴京参加会试。
恰逢《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他跟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宣武门外的松筠庵集会,在公车上书的万言书上签下名字,呼吁拒和、迁都、变法。
回到福州后,黄乃裳创办了福建第一份现代报纸,讲的都是开工厂、办新学、练新军的道理。
那时的福州是东南沿海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黄乃裳常和林旭在乌山的补山精舍聚会,讨论如何让福建跟上时代。
戊戌变法启动后他再次赴京,但这股改革的火苗只烧了一百多天就被慈禧太后的政变浇灭。
![]()
黄乃裳连夜烧掉变法相关的文稿,带着家人躲进鼓山的寺庙。
清廷的通缉令贴满了福州的城墙,画像上的黄乃裳留着山羊胡。
他在寺庙里住了三个月,看着山下灾民流离,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变法救不了这些人,他们现在要的不是新政,是活下去。
1899年春,他乔装成商人,搭船南下新加坡。
黄乃裳的南洋之行走了整整一年,他沿马来半岛北上,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婆罗洲。
![]()
那时的婆罗洲被荷兰与英国势力分割,北岸的砂拉越地区丛林密布、沼泽遍地,殖民者只对沿岸的胡椒种植园感兴趣,内陆的荒地几乎无人问津。
在砂拉越首府古晋,黄乃裳找到了布鲁克王朝的第二任拉者查尔斯。
他用带着福州腔的英语表明自己想租一块地,带中国人去开垦,他们会种水稻、橡胶,按时交租,不惹麻烦。
当时查尔斯正发愁内陆开发无人,双方很快谈妥条件,
以诗巫为中心的一片荒地,租期999年,每年租金500墨西哥银元,移民可自治,只需遵守砂拉越基本法。
![]()
这份契约的特殊之处在于自治权,移民社区可自行管理内部事务,不用向清廷报备,也不用接受殖民当局的直接管辖。
黄乃裳认为,此地虽荒,却可免朝廷苛政、外夷欺凌,是块能让百姓直起腰的地。
1900年深秋,他带着契约回到福州,此时闽北的饥荒已到最严重的时候,古田、闽清一带十室九空、尸骸枕藉。
黄乃裳开始招募垦荒者,需能扛锄、肯吃苦,最终报名的多是福州十邑的农民,还有些破产的木匠、裁缝。
很快四艘帆船从马尾港出发,但航行比预想的更艰难,船过台湾海峡时遇上风暴,有艘船的桅杆断了,差点翻沉。
![]()
![]()
45天后,船队抵达诗巫河口,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愣住:浑浊的河水漫过滩涂,茂密的红树林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腐草和瘴气的味道。
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是黄乃裳。
他穿着粗布短褂,一脚踩进没到膝盖的泥沼,立马定下三条规矩——不靠清廷文书、不看洋人脸色、不向人乞讨。
大家七手八脚砍红树做桩,割茅草编顶, 第一个月,他们搭起230座草屋,排成整齐的三列,中间留出宽五尺的路,起名福州街。
黄乃裳还划出300亩地做公田,收成归集体,用于买农具、备药品,剩下的土地按人口分给各家。
![]()
管理事务由大家推选的六个人负责,称为理事,黄乃裳不直接主事,但遇到难题大家都找他拿主意.
有户人家想把分到的地卖给后来的移民,理事们拿不定主意,黄乃裳说,地是用来种的,不是用来卖的,卖地者逐出聚落。
这条规矩后来写进了《新福州垦殖章程》,一直沿用了几十年。
1901年的雨季来得早,连续20天的暴雨让刚开垦的田地全被淹了。
黄乃裳带着人在聚落外围挖了一条两丈宽的环沟,把积水引到河里,又找到当地的华人商贩,用带来的丝绸换了一批奎宁,这是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
他还跟附近的英国传教士学了简易的消毒法,用煮沸的水清洗伤口,死亡率慢慢降了下来。
第二年,他们盖起了中华学校,教室是用木板搭的,窗户糊着油纸。
老师是随队来的一位老秀才,黄乃裳规定七岁以上的孩子必须上学,否则就要罚钱。
经过一系列努力,到了1903年,诗巫已经有了模样,学校里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公田里的水稻结了穗,卫生站里有了两位懂西医的医生。
1908年诗巫的人口已经超过5000人,新的移民还在不断涌来,大多是福州十邑的乡亲。
![]()
黄乃裳觉得这里的根基稳了,他把垦殖事务交给理事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回了国,此时的清廷已经摇摇欲坠。
回到福州后,他在仓前山办了所益闻学堂,教的不只是经书,还有民权、科学这些新词。
1910年黄乃裳加入同盟会,成了福建支部的骨干,负责联络海外华侨筹款。
武昌起义革命成功后,他被推举为福建军政府的交通部长,主要负责修复被战火毁坏的铁路、码头。
但黄乃裳只做了半年就辞了职,回到闽清老家盖了间小屋,自号退庵居士,整理这些年的经历,写成《诗巫垦务纪略》。
![]()
有人劝他回诗巫看看,那里已经成了有两万多人的城镇,连当地的马来人都学会了几句福州话。
黄乃裳摇摇头说,去了就想留下,可我还有没做完的事。
他说的事,是在福建再多办几所学校,让更多孩子知道,中国不只有诗巫,还有能自己站起来的土地。
黄乃裳带着一千多福州人在婆罗洲开辟的新福州,后来成了砂拉越的第二大城市诗巫。
如今的诗巫街头仍有不少福州菜馆,老人们还能讲出当年黄乃裳带着大家挖沟垦荒的故事。
![]()
这不是简单的逃难,而是一群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方式守住生活尊严的尝试——
他们没靠谁的施舍,用锄头和规矩,在沼泽里种出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资料:
1. 《黄乃裳与新福州垦殖》(福建省文史研究馆,1985年编印)
2. 《砂拉越华人史》(李业霖著,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2002年)
3. 《黄乃裳日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整理版)
4. 《福州十邑海外移民史》(林金水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诗巫:从沼泽到城市》(砂拉越历史学会,2010年刊行)
6. 《戊戌变法前后的福建士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