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麦浪翻涌,中央储备粮南通直属库的夏粮收购战鼓已然擂响。在这片承载着丰收希望与粮安使命的土地上,2024—2025年新入职的11名青年员工,怀揣蓬勃朝气与赤诚热忱投身其中,以青涩身影在中储粮的故事里写下属于自己的第一笔。
我的“第一次”小麦采购
轮换购销科的小施,指尖攥着客户名单时微微发颤——这是她第一次拨通送粮客户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忙音的瞬间,手心沁出细汗,声音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她深吸一口气,用专业而真诚的语调,把夏粮收购政策、流程细细道来。“手在抖,声音不能抖。”她在心里默念,“客户的信任、中储粮的金字招牌,都系在这通电话里。”从磕磕绊绊到从容流畅,她在一次次沟通中拉近了与客户、与业务、与中储粮的距离,更找到了自信与方向。最终,这个精彩的“第一次”,助力科长高效完成2万余吨小麦采购,让她愈发坚定:立足岗位,便是报国储粮。
我的“第一次”来粮扦样
夏粮收购的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扦样员小孙的“第一次”便浸着严谨的分量。面对来粮船只,他握着扦样器的手微微用力,额角渗出的汗珠映着烈日。“扦样器插下去的瞬间,像摸到了小麦的心跳。”他后来回忆时眼里仍闪着光。按规定点位与深度取样,是把控入库粮食质量的第一道关,更是中储粮人的职责所在。那一次次精准下插的动作里,藏着对“粮安”二字最朴素的敬畏。
我的“第一次”样品检测
质检员小赵的“第一次”,始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独立开展小麦质量检测时,她既兴奋又忐忑,从水分测定到容重检测,从杂质分析到不完善粒筛选,每一步都学得专注、做得仔细。“麦粒在灯下像星星一样亮。”她在工作笔记里写道,“守护粮食,就像守护一片星空。”这份严谨让她圆满完成63份样品检测,也让她读懂:质检岗位的价值,正在于用专业与敬业为每一粒粮食“验明正身”。
我的“第一次”旁站把关
女保管员小秦的“第一次”,是在轰鸣的输送机旁度过的。作为旁站把关者,她既要守好现场安全,又要把住粮食质量,起早贪黑成了常态。车辆停放、卸粮输送、清理杂质、颗粒归仓……每一个环节都盯着、管着,遇到粮食质量异常,立刻按下停机键;设备出了故障,马上联系机修师傅。当最后一车粮稳稳入仓,她抹了把汗笑说:“‘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不是口号,是我们在现场实打实的坚守。”这场历练,让她把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刻进了心里。
我的“第一次”进仓查粮
粮食院校毕业的保管员小范,带着查粮“三件套”——报警仪、手电筒、筛子,迎来了第一次进仓查粮。师傅手把手教他“看上顾下”:抬头查仓房内壁的裂缝与虫茧,蹲身摸粮堆的水分与粮温,用筛子细细筛查害虫。“脚下的粮食像在呼吸。”他认真记下师傅的话,“我们守的不只是粮,是老百姓的饭碗。”这份沉甸甸的认知,让他对“听党话、管好粮、不出事、效益好”的要求有了更真切地体悟。
我的“第一次”粮款结算
财务科实习生小刘的“第一次”,藏在密密麻麻的结算数据里。“客户等着粮款下锅呢,半点错不得。”她提前吃透资金结算制度,缠着同事问清操作细节。收购期间,她与主办会计默契配合,逐笔核对款项,连小数点后两位都反复确认。当最后一笔粮款顺利划出,她长舒一口气:“财务工作,用心、细心、耐心,一样都不能少。”这一丝不苟里,是对送粮人期盼的郑重回应。
这场夏粮收购里,青年员工们的“第一次”,恰是一代代中储粮人日复一日地“每一次”。他们看着前辈们用汗水筑牢粮安防线,感受着团队的温暖力量,心中“为国储粮、储粮报国”的信念愈发笃定。
守粮心,践初心。新时代的中储粮人接过守护“大国粮仓”的接力棒,以夏粮收购的每个“第一次”为笔,以烈日下的坚守与汗水为墨,在盛夏里书写属于自己的职业答卷——那是对“粮安天下”最生动的注解。
(郭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