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上海法租界的一座花园洋房里,唐骝千的出生让无锡唐氏家族第 21 代有了继承人。这个后来在华尔街搅动风云的金融巨子,童年记忆里既有弄堂里有轨电车的叮当声,也有家中书房里宋氏家族亲戚的谈笑风生 —— 他的外婆与宋氏三姐妹的母亲是亲姐妹,父亲是 “毛纺织工业大王” 唐炳源,这样的家世注定了他不凡的人生轨迹。
跨越太平洋的成长之路
11 岁那年,唐骝千跟着家人登上了去美国的邮轮。在纽约码头看到自由女神像时,这个说着吴侬软语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华尔街的传奇。初到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课堂上老师的英语像天书,他就每天凌晨起来背单词,口袋里总装着写满生词的小本子。
靠着这股韧劲,他从菲利普斯学院一路读到耶鲁大学,最后走进哈佛商学院。在哈佛的案例课堂上,他第一次系统接触到现代金融理论,那些关于风险与收益的讨论,让他想起父亲常说的 “做买卖要看十年后的风向”。1959 年拿到 MBA 学位时,他拒绝了家族安排的纺织业职位,带着仅有的 5000 美元积蓄闯进了华尔街。
华尔街的 “货币基金之父”
1970 年,32 岁的唐骝千在纽约租下一间小办公室,和合伙人创办了 Reich & Tang 公司。当时美国正经历通胀危机,银行存款利率被死死盯住,普通百姓看着手里的钱不断贬值却毫无办法。唐骝千敏锐地发现了机会 —— 他设计出一种能让小额资金享受市场利率的产品,这就是后来改变美国金融业的货币市场基金。
产品推出的第一年就吸揽了 2000 万美元资金,到 1987 年公司在纽交所上市时,管理规模已突破百亿美元,成为全美首家上市的私募基金。有意思的是,就在同年石油危机席卷全球时,他还悄悄买下了濒临破产的北美露营地连锁 KOA。别人都觉得他疯了,他却对妻子说:“经济不好时,人们更需要便宜的度假方式。” 如今这个拥有 500 多个营地的露营帝国,每年能带来数亿美元收入。
两段传奇婚姻与家族传承
在华尔街打拼的同时,唐骝千的婚姻也成了社交版常客。1960 年他与顾维钧的继女杨葸恩结婚,这场汇集了中美名流的婚礼登上《纽约时报》。妻子去世后,75 岁的他与考古学家徐心眉再婚,新娘是徐光启的后代,比他小 33 岁。两次婚姻都印证着他的人生哲学:“重要的不是门当户对,是能一起看更远的风景。”
这种长远眼光也体现在家族教育上。他的四个子女全都毕业于藤校,却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长女在出版界深耕,儿子创办了自己的基金公司,小女儿成了户外探险家。唐骝千从不用 “必须继承家业” 约束孩子,就像当年他父亲支持他放弃纺织业一样。这个 “藤校世家” 的传承密码,或许就藏在书房墙上那幅 “低调致远” 的家训里。
1.25 亿美元捐赠背后的争议
2021 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布,将用唐骝千夫妇捐赠的 1.25 亿美元扩建现当代艺术区,这是该馆 151 年历史上最大单笔捐赠。
在捐赠仪式上,唐骝千表示:“希望向美国和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消息传回国内,有人骂他 “给外人送钱”,他在采访里平静回应:“我祖父当年在无锡办图书馆时,从没想过这是给哪国人建的。”
其实这位金融巨子的慈善版图远比想象中广阔:他在普林斯顿建了中华人文研究中心,给伯克利捐建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还在 2021 年反亚裔暴力浪潮中发起 “黄哨运动”,50 万个印着 “我们属于这里” 的黄哨,成了亚裔维权的象征。
更让人唏嘘的是,他 1997 年花巨资买下的五代董源《溪岸图》,最终也捐给了大都会,他说 “好东西要让全世界看到”。
如今 85 岁的唐骝千仍保持着每天读华尔街日报的习惯,只是办公桌上多了孙子画的涂鸦。
从上海弄堂到华尔街摩天楼,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家族,用二十一代的传承告诉我们:真正的豪门从不靠金钱堆砌,而是把眼光、品格和担当,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