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不列颠群岛率先爆发,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再到冷战终结后美国“一超”格局的确立,全球主导权的更迭始终围绕大西洋两岸展开。
若追问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究竟面临何种层级的竞争者,答案并非东大、印度,也非俄罗斯,而是欧洲——这一与美国在血缘、文明、制度和利益链条上均高度耦合的大陆。
欧洲不仅是美国成长的摇篮,更是其唯一具备“全维度对等”实力与潜力的对手。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地缘政治与制度六个维度,阐释欧洲为何构成美国最天然、且迄今唯一可产生存续性战略压力的竞争者。
二、历史与文化:同源所致的必然竞争
1,移民血缘与制度渊源
美国主体族群源自大西洋彼岸的盎格鲁—撒克逊、凯尔特与日耳曼裔移民,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美法系作为法律框架、代议制民主作为政治基因,皆来自欧洲。血缘与制度的同源,使得双方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共享价值观: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宗教传统与理性法治。正因同质,美国必须通过“把欧洲当作自己”来衡量权力边界;亦因为同质,欧洲对美国产生系统性制衡的阻力最小——它不需重塑一套文明叙事即可展开竞争。
2,工业革命与技术互嵌铸就的联系。
英国的纺织机、蒸汽机,法国的化学工业,德意志的精密机械,以及后起之秀美国的流水线生产,构成了以技术扩散—资本累积—市场扩张为核心的跨大西洋工业共同体。美国之腾飞,仰赖欧洲人才、资本和设备的早期外溢;欧洲之复兴,则借助美国市场、美元融资与战后重建计划。正是这条互嵌科技链,使双边关系天然带有竞合属性:谁在关键代际技术上领先,谁就具备重新定义全球分工的能力。
三、经济规模与结构:唯一与美国处于同一生态位科技能力与体量
1,经济量级
以2023年数据计,美国名义GDP约26.9万亿美元,欧盟27国合计约18.4万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全球经济总量逾四成。
除欧盟外,再无单一区域或国家在同时拥有3亿以上中高收入人口、成熟资本市场、完整制造—消费闭环的前提下,能对美国形成体系性经济摩擦。
2,产业与市场互补中的竞争
在航空航天(空客 vs. 波音)、奢侈品牌(LVMH vs. 美国科技新贵文化输出)、医药化工(罗氏、拜耳 vs. 默沙东、辉瑞)等高端制造与高附加值服务领域,美欧皆居第一梯队。双方市场高度开放,金融、数字、能源、碳排放政策存在系统性摩擦,例如美式轻监管的数字平台优势与欧盟GDPR、数字税之间的结构冲突,即是同一文明内“规则释义权”之争。
四、地缘政治:美国的“欧洲问题”与欧洲的“美国难题”
1,欧洲一体化:潜在合众国?
1951年《巴黎条约》创设煤钢共同体,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确立欧盟,后续单一市场、申根区、欧元区相继落地;迄今欧盟在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四大自由流动上已达到准联邦水准。亚洲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在货币、司法、交通、外交四领域同步推进。若欧盟完成防务与财政同盟,理论上可拥有与美国比肩的人口、经济与科技总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欧罗巴合众国”。这正是美国地缘战略的潜在噩梦。
2,美国遏制模式:分而治之
冷战时期美国依托北约把苏联遏制与欧洲分化一并实现。冷战后,美利用巴尔干危机、伊拉克战争、俄乌冲突等事件,通过“安全外包”方式迫使欧盟将战略自主让渡给华盛顿。一旦欧洲安全环境回归稳定——例如俄欧和解、或德法与俄形成大陆协商架构——北约的正当性与美国在欧军事立足点将受到根本挑战。
3,德国—俄罗斯命题
二十世纪德国两次尝试向东统一欧洲大陆都以失败告终;今日德意志经济规模已达俄罗斯的两倍有余,高精尖工业与能源转型政策使其在陆上欧洲拥有牵制俄国的能力。对美国而言,确保德俄之间不存在可持续合作的能源—工业轴心,是维持欧洲分裂、遏制欧盟战略自主的核心。
五、科技与创新:互为跳板的“双峰模型”
1,人才与资本流动
美国顶级研究型大学、高风险资本与创业生态因市场化激励而效率领先;欧洲则在基础科学、工程体系化、颠覆性绿色技术(氢能源、循环经济)中保持强项。科技创新“从欧洲发想—在美国孵化—再由欧洲场景验证”已成为常态化双向流。美国对欧洲人才与知识产权的虹吸,与欧盟对美科技巨头的反垄断审查,折射双方在同一创新体系中的博弈。
2,数字与绿色双重竞争
数字领域:美国五大科技公司市值总和一度逼近欧盟 GDP 总量的三分之一;欧洲主打数字治理与隐私保护,通过GDPR、DMA等立法反向塑造全球规则。
绿色领域:欧盟“绿色新政”定位于2050年碳中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以巨额税收抵免和补贴抢夺绿色制造业回流。绿色产业成为双方新一轮补贴竞赛焦点。
六、制度与社会模式:福利国家 vs. 小政府大市场
1,资源配置模式的差异
美国强调低税率、高流动性与企业主导创新;欧盟强调高税收、广覆盖社会福利与公共研发。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美国在风险投资与颠覆式创新上遥遥领先,但贫富差距与社会撕裂加剧;欧洲在生产率稳态与社会和谐上优势明显,却在技术代际跃迁时显得“缺乏狼性”。正是这种制度互补与竞争,使双方难以形成长久同盟。
2,规则输出与软实力对冲
美国通过美元、硅谷、好莱坞输出全球标准;欧洲则以GDPR、REACH、ISO标准及奢侈品、艺术教育、足球联赛来塑造影响力。软实力彼此穿透、相互抵消,一体化市场与文化同根同源也使得这种竞争更类似“家庭内斗”,比传统文明冲突更具零和倾向。
七、全球比较:为何东亚、南亚、拉美与非洲暂难构成同级竞争
东亚产业强、金融弱,政治互信与联盟机制不足。中日韩加起来 GDP 近17万亿美元,但缺乏统一货币、关税同盟与单一市场,且安全格局呈三足对峙。
南亚与拉美人口众多、结构年轻,但基础设施、制度和技术代际差距显著。
非洲资源禀赋优厚,然而在人均收入、教育及政经稳定性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因此,在“体量+科技+制度+联盟”四维综合指数上,仅欧洲具备与美国相匹配的整合度。
八、风险与前景:走向“大西洋冷战”还是“双西方竞合”?
若俄乌冲突平息、北约作用弱化,欧盟可能加速防务自主,继而围绕德法轴心构建“欧洲安全共同体”。届时跨大西洋裂痕势必扩大。
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实为将军事及供应链重心东移,以确保同时牵制欧盟与东大。欧洲若无法在高科技、能源与防务上形成闭环,将继续受制于美国。
长期看,双方最终可能形成类似十九世纪英法模式的“武装和平”:在贸易、投资、科技上高度互补,同时在规则与战略自主上保持结构性竞争。
九、结论
欧洲之于美国,是源自同一文明谱系、却又因体量相当而无法长期臣服的竞争对手。工业革命之后,全球霸权的演变始终在欧洲诸国之间或大西洋轴心内进行;二战后美国登顶,但其制度基因、资本原始积累与技术模式均离不开欧洲。今日,欧盟已完成史无前例的经济—法律—货币一体化,具备整合成“合众欧洲”的潜在条件。只要欧洲大陆能在防务与外交层面突破“安全外包”窠臼,其综合国力足以与美国呈现全方位拉锯;反之,美国也会继续运用分化战略,确保欧洲停留在“半整合状态”。
从历史逻辑、结构指标与未来趋势三重维度综合判断,欧洲目前仍是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极可能继续是美国天然的、也是唯一的同级竞争者——这既是文明同源导致的“手足相争”,更是全球权力演化规律在大西洋两岸顽固延续的必然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