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科学启蒙课,应当像一位优秀的向导,不仅要指明风景(是什么),更要引导探索路径(怎么看),并最终激发思考风景背后的意义(为什么)。在武汉市青山区南苑社区举办的一场AI科普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的探究式学习范本。
这堂课的起点,设计得极为巧妙——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小度小度,明天早上八点叫我起床”,一句日常指令,迅速消除了科技的神秘感。紧接着,扫地机器人、AI拍摄等身边案例的列举,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AI早已“潜伏”在自己身边。这是教学的第一层:建立连接,激发兴趣。
随后,课程进入第二层:拓宽视野,构建认知。志愿者们开始系统展示AI在更宏大领域的应用。从医疗领域的“精密助手”达芬奇机器人,到交通领域的“超级眼睛”无人驾驶车;从农业领域的“智能管家”智慧农田,到文化领域的“修复大师”敦煌壁画。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孩子们对AI的能力版图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此时,孩子们的反应是惊叹和好奇,课堂上“手术更精细!”“能减少出血!”之类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然而,课程并未止步于知识的陈列。主讲人抓住时机,将课堂推向了最高潮,也是最具教育价值的第三层:引发思辨,塑造价值。“AI会不会取代人类?”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抛出,如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孩子们思考的涟漪。这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的挑战。当有孩子回答“不会,因为人能自己想事情”时,志愿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肯定和补充(“人类还能感受到情绪”),引导全场孩子共同探讨人类在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共情、创造、独立思考与情感体验。
整场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认知到思辨,完美诠释了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它告诉我们,科学教育的核心,并非是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要点燃他们主动探索的火花,培养他们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引导他们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这一根本命题。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编辑:唐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