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初三那年,班主任把我写进了“重点关注名单”,还特地在我名字旁边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旁边备注:
“这人有点怪,成绩像心电图,不稳定。”
多年后回头一看,我得感谢那个问号。它不仅准确地描述了我当年乱七八糟的学习状态,也精准预测了我那场“突变”。
所以,并不是谁天生脑子里长了金手指,很多人突然变好,其实是卡了一个叫“顿悟”的buff。有点像王小波说的:“人活在世上,最要紧的是痛快。”
而我那年,突然开始觉得,写对一个物理选择题也挺痛快的。
可痛快之前得痛苦,开窍之前先开瓢。
每一个中考黑马的背后,不是挂着天赋异禀的锦旗,而是经历了一场心理系统的暴走,然后悄悄内卷回来。
说到底,开窍的本质,就是从“死磕蛮干”转向“带脑子做人”。
小区楼下那个天天狂跑三千米的中年大哥,坚持了五年,体重从140长到了180。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吃得多,跑得也多,但效果不大。”
太像我初二那会儿的样子了,题目刷得比刷牙还勤,错得比眼线还花。我把时间当燃料,成绩却像个破摩托,踩一宿油门也窜不起来。
所以说我们这些人,勤奋得像社畜,效率却像领导在会议上讲PPT——声势浩大,实际没内容。
开窍之前,学习就像在沙滩上搬砖,搬了一整天,涨潮一来,全没了。
直到有一天,我听懂了英语老师说的“学习不能光靠量,要讲究质”,突然意识到,我不需要更多时间,我需要更少的浪费。
有个同学,名叫周勤,外号“活钟点工”。
他每天六点到校,晚上十点才走,堪称教室守夜人。最离谱那次,他在地理卷子上画地图画到凌晨两点,还自信地写上“比例尺:1cm=10km”。结果第二天考试,考的是中国的农业。
老师看完直呼:这是画了一份“通宵白干图”。
他愣是花了整整两个月,才明白复习内容需要对标考点,而不是画得像“清明上河图”。
我也干过蠢事。
那年语文作文要求写“我的梦想”,我偏要套模板,抄了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
结果老师在作文末尾写了一句评语:“看完你的作文,我的梦想是你早点开窍。”
自那以后,我开始总结套路,终于从写“梦想”进化到写“现实”——作文稳稳卡在48分,不多不少,刚好能上热搜的那种“高开低走”。
有些同学,天天喊“我就是不爱学习”,上课坐第一排,作业交得飞快,还要强调“我不是想学,是习惯使然。”
听上去像废话文学,其实是“打脸预防针”。
他们不是不行,是不敢承认自己能行。一旦失败,就能甩锅给“反正我也没认真”。
这种人,表面上无所谓,背地里把试卷拿去厕所研究;嘴上喊“我不在乎分数”,成绩一掉,立刻翻日历查下一次月考时间。
开窍的节点,往往是一瞬间对自己动了真情,终于不想活得像段子,开始认真过日子。
我初二隔壁的李哥,曾以“学习影响打游戏”为由,坚决抵制做作业,甚至写作文也只写前两段。
直到有次全班模拟考,他胡乱答卷,结果语文比我还高一分。他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真有天赋?”后来他开启“边学边玩”模式,边听周杰伦边背古诗。
结果中考古诗填空部分,全答对,只错了句出自“李白”的诗,他硬是写成了“李荣浩”。
有个同学叫方正,整天挂嘴边一句口头禅:“我学习就是为了不被嘲笑。”
一次模拟考,数学只考了42分,老师看后叹息:“你这是数学在自杀。”他表面耸耸肩,背地里把每一道错题抄了三遍,还拉着我说:“我准备下一次让老师‘刮目相看’,不然她老以为我眼睛长得不对。”
结果下次考了81分,他举着试卷站在讲台前,脸上写着一句话:
“早知如此,何必嘴硬。”
最神秘的一类,是那种“考试焦虑型人格”。
平时明明会,一考试手心就出汗,脑子自动清空;稍微做错两道题,立马怀疑人生,“我是不是根本不配学习?”
一出错就情绪爆炸,一得分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判卷老师喝醉了。
真正的“开窍”,不是突然变聪明了,而是终于不怕自己“笨”了。
一旦你不怕摔,就敢跳;一旦你不怕错,才敢写。
我初三那年,班里有个女生叫温婉(真名),她考试前一天总要熬夜背书,考试当天却脸色铁青。成绩出来常是全年级第十几,但她只看排名前五,然后一整天沉默。后来有次体育课我无意问她:“你是为成绩开心过,还是难过多?”
她说:“我每次开心前,都要先否定自己一百遍。”再后来,她改了一个做法——考试前一天去吃火锅,不背书,只听歌。
结果中考那天,她超常发挥,笑着说:“原来不是我不行,是我太焦虑。”
还有个哥们,叫周默,号称“人狠话不多,考试一错全砸锅”。数学考试看错单位,把“厘米”当“米”,做完之后高兴地说“这次我一定能上130分”。结果他考了46分,老师评价:“你这不是走神,是脑子在宇宙边缘迷路。”
但神奇的是,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大笑三声:“我连最离谱的都活下来了,还有啥怕的?”下一次居然考了110。
他说:“开窍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有点二。”
所以说,不是你不会,而是你还没学会不“装”。
以上这三种“开窍”的姿势,都是自我和自我的拔河赛。你得在“我不行”和“我怕行”的夹缝中,找到一个“我不管了”的爆发点。
因为初中,是一场持续三年的心理游戏,谁能先卸掉盔甲,谁就能先飞起来。
真正的“开窍”,不是头上冒光,也不是一夜逆袭,而是某一瞬间,突然愿意直面学习,哪怕它无聊、难受、失败率高。
愿你早日放下包袱,不再用“我不行”来做心理护盾,也不再靠“我都不在乎”来掩盖期待。
就像王小波说的,“人在年轻时,最应该做的事,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它。”
那叫痛快,那也叫开窍。
而中考的“黑马”,就藏在下一次的不退缩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