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长河里,李得之是一位执着的行者。他的东欧写生系列,如同一组跨越国界的艺术密码,以诗书画印影“五维艺术”为语言,讲述着不同文化土壤里生长出的故事,让东欧的建筑、街道、人文,在东方水墨的晕染中,完成一场奇妙的对话。
![]()
李得之在东欧写生
写生:艺术创新的活力源泉
李得之的艺术人生,始终与写生紧密相连。他走过南岳衡山的翠影松风,也踏上东欧的古老街巷。每一次写生,都是一场“在场”的创作。在东欧小镇,他用脚步丈量石板路的历史,用眼睛捕捉建筑与光影的交融,让现场的烟火气、文化的厚重感,直直涌入笔端。这些写生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对“真实”的深度挖掘——建筑的肌理、人群的神态、天空的色调,都在他的观察中化作艺术的养分,为创新提供最鲜活的素材。正如他在罗马尼亚街巷写生时,教堂尖顶与市井生活的碰撞,让传统水墨有了新的叙事可能,写生成为打破艺术程式化的利刃,让作品永远带着“在路上”的生命力。
![]()
《匈牙利圣安德烈小镇》 46*30CM 2025年
五维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诗书画印影的融合,是李得之艺术的独特标识,在东欧写生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画,是东欧风景的载体,水墨的晕染让建筑有了东方意境——《布拉索夫街道》里,淡墨铺陈的天空与浓墨勾勒的建筑轮廓,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氛围,像极了中国山水画的“远近法” ;书,是气韵的筋骨,题字的笔锋藏着东欧街巷的节奏,或洒脱、或凝练,与画面线条呼应,如《锡比乌小景》旁的题字,笔画的提按恰似街道上人群的往来疏密;诗,是意境的延伸,“东欧旧街,岁月留痕” ,简短数语,把建筑背后的历史与当下的鲜活串起;印,是节奏的标点,朱文白文的印章点缀画面,如同东欧街头的小店标识,激活整体的呼吸感;影,是时间的切片,他巧妙捕捉光影在建筑上的流动,让画面有了动态的瞬间,《圣安德烈古镇》里,黄昏的暖光透过树枝洒在屋顶,影的运用让静态的画有了时光流转的诗意。
![]()
《罗马尼亚锡比乌》画芯 46*34CM 2025年
艺术哲思:文化碰撞中的共鸣
这些东欧写生作品,背后藏着李得之“守正创新”的哲思。他深研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却不困于本土视野,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东欧文化。在布加勒斯特的街道写生中,西方建筑的硬朗与东方水墨的柔和相遇,碰撞出“和而不同”的美感,这是对“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在对“美”的追求里达成共鸣。他用五维艺术打破文化的边界,让中国水墨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让东欧的风景在东方笔墨里重生,也让中国传统艺术在跨国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他在创作札记中写的:“艺术无国界,写生是桥梁,让万物的魂魄,在不同文化里重新呼吸。”
![]()
《罗马尼亚锡比乌街景》46*34CM 2025年
李得之的东欧写生,是一场五维艺术的跨国漫游。他以写生为舟,载着诗书画印影的传统,驶向世界文化的海洋,在碰撞与融合中,探寻艺术最本真的共鸣,也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扎根传统,拥抱世界,让每一次写生,都成为文化交流的新起点,让五维艺术,持续奏响跨越国界的生命交响。
![]()
作品欣赏
(水墨作品)
![]()
《罗马尼亚蒂米圣瓦拉胜利广场》46*34CM 2025年
![]()
《匈牙利马加什教堂》46*36CM 2025年
![]()
《匈牙利圣安德烈小镇眺望》33*54CM 2025年
![]()
《匈牙利布加勒斯特古城街道》 46*34CM 2025年
![]()
《罗马尼亚蒂米圣瓦拉街头》46*30CM 2025年
![]()
《罗马尼亚佩勒斯特城堡》34*46CM 2025年
(水彩作品)
![]()
《罗马尼亚Sighisoara》51*31CM 2025年
![]()
《罗马尼亚 佈拉索夫》51*31CM 2025年
![]()
《罗马尼亚Sighisoara》51*31CM 2025年
![]()
《罗马尼亚Bran Village》51*31CM 2025年
![]()
《匈牙利布加勒斯特》51*31CM 镜框 70*50CM 2025年
撰文|杨晗
编辑|孟艺迪
审校|高文
核发|岭南艺术大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