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清晨,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的滤棒成型车间里,设备运转的“咔嗒”声、传送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对一般人来说,这些不过是嘈杂的工业噪音,但在维修组长杨平看来,这些都是设备运行的“健康晴雨表”。
“机器会‘说话’,就看你会不会听。”这是杨平在工作时最常念叨的一句话。他从“百宝箱”中拿出一个老式听诊器——这是他最常用到的诊断工具。有一次,滤棒复合成型机突发故障,在其他维修工忙着拆换零件时,他却蹲在设备旁,用听诊器贴着机身听了近十分钟,最终锁定一个异常声源。去年,正是靠这个听诊器,杨平仅用30秒就锁定了机器主轴轴承的早期磨损问题。
![]()
杨平在工作现场。王思琪摄
“百宝箱”里还有一组特殊的塞尺,每片都标注着不同设备的标准间隙值。“这种机器推杆间隙应该是0.15至0.20毫米。”他随手抽出一片,“超出这个范围,设备就会‘闹脾气’。”这种将标准可视化的方法,让新人也能快速上手精准检测。
“故障标本盒”则是新员工培训时的“神器”。盒子里分类存放着各种典型故障零件:有因润滑不足而磨损的齿轮,有因电压不稳烧毁的电路板,还有因粉尘堆积失效的光电传感器。每个标本都标注着故障特征和预防措施。杨平指着一个内圈有细微剥落的样本说:“这种鱼鳞状纹路就是润滑不良的典型表现。”沉浸式教学让新员工快速积累起“望闻问切”的经验。
除了工具,“百宝箱”里还放着他的“设备健康日记”。这个活页本按设备分类,记录着每台机器的“性格特征”,成为了预防性维修的指南。
日常工作中,杨平总结出“预防性维修三步骤”:每天交接班时15分钟巡检,每周固定2小时深度保养,每月4小时全面检查。按照这套制度操作,车间的突发故障数量下降了50%。
如今,杨平的“慢诊快治”理念已在车间生根发芽,新员工们也学着他用上了“百宝箱”。工作方式的改变,让车间的平均维修时间大幅缩短,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王思琪)
来源: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