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暑期档票房不算高,但各种类型都在开花了。职场牛马去看《长安的荔枝》,孩子们去看《罗小黑战记2》,好莱坞还保持热血的英雄主义,以及一大部分中年群体(主要是家长们),可以看看切身的教育问题。
巧不巧,《你行!你上!》和《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同一天上映了。
![]()
![]()
姜文导演的 《你行!你上!》,讲述著名钢琴家郎朗和他父亲的故事。《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则聚焦花滑运动员和教练母亲相爱相杀的关系,新锐导演周璟豪长片首作,张子枫、马伊琍担纲主演。
尽管在热度上新导演与大导演相去甚远,但从电影表现来看,《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丝毫不输《你行!你上!》的气势汹汹。私以为这部片甚至更大胆犀利,敢于直面真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大部分中国家长都关心的: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
如果大家对去年暑期档有印象的话,一部同样讲述教育问题的电影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抓娃娃》,沈腾、马丽主演,讲述一对富人父母刻意制造贫苦的环境,为小儿子考上清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影片虽为喜剧,但内核在我看来相当恐怖。片中史彭元饰演的儿子长大后第一次走进隐藏监控室时,一个“楚门的世界”在他眼前打开——十几年来他像工具一样被父母完美地欺骗操控,只为达成考上名牌大学的唯一目标。这,正是中国式教育的黑色寓言。
![]()
幸好,《抓娃娃》的形式是荒诞喜剧,让人们不必在意,一笑了之。但今年的情势明显不同了,《你行!你上!》尽皆过火尽皆癫狂,《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阴郁分裂至极——似乎讲故事的人都再也无法回避这件事情:我们的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
《你行!你上!》里的父亲长了瘤,儿子差点跳楼;《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里的母亲和女儿都得了精神病,一个人格,杀死另一个人格。现实和电影中的郎朗可能是极少数幸运的天才,他逃过多少死劫,打通关一般坐在世界级演奏厅的钢琴前——而没有坐上位子的那些琴童们、运动员们,他们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无人在意。
![]()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被拍成电影的家长们,往往有超人般的意志。他们总是坚信,自己的孩子生来就是天赋异禀,因此他们愿意倾尽所有,付出时间和金钱去规划、去控制,直至达成他们想要的目标。
《你行!你上!》中,郎朗的父亲在孩子还没成型时就坚信他是个钢琴家,他一定是,他必须是。《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马伊琍饰演的母亲正因为相信女儿是个花滑天才,才以极为病态的方式训练她、控制她,以达到完美运动员的标准。
正因他们有了这种信念,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才能摈弃一切诱惑追逐目标。他们像对待一台精密的仪器般对待自己的子女,打磨每一个零件,不放弃每一分钟时间。他们的世界里那个超强意志的自我占据了主位——像一个暴君,以专制达成自己完美的统治。
![]()
因此在姜文饰演的郎国任身上,我们看了一个狂躁症附体的父亲。在马伊琍饰演的母亲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压抑而分裂的母亲。他们绝不是这两部电影中的个例,仅仅在极端故事中才出现巧妙的戏剧冲突。他们实则无处不在——当你留心身边的中产精英,在高雅艺术、竞技体育或追求高分的学术道路上,许许多多的父母,都在以相似的病态对待自己的孩子,直至他们发现,孩子也病了。
![]()
![]()
孩子在替这个社会生病。
就在两部电影热映时,“一席”发布了新的演讲内容,一位北大教授说,她的孩子辍学了。“三联生活周刊”也上线了系列视频,《我的孩子不上学》,数对父母勇敢地走到镜头前,讲述他们家庭的困惑。
通观发生问题、暴露问题的家庭,父母往往已经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在社会上积累了一定财富或名位,当他们想要复制自己的道路以期子女能够走上同样受益的路径时,方法不奏效了,路走不通了,道路不仅坎坷,甚至看起来已无路可走。
![]()
绝望的父母面对绝望的孩子,才是更多家庭遇到的真实冲突。假想一下现实中父子吵架冲上天台,父亲说你吃药吧去死吧,孩子说我就跳楼了。仅需几秒钟,父亲将拦不住孩子的奔跑,不可逆地看他跳下楼去——在社会新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悲剧。
在《你行!你上!》中,这一幕,本是郎朗传记里讲述自己如何痛苦放弃钢琴的一段,被姜文改编成了一个荒谬的定格。
——我不同意这个定格。它巧妙规避了问题。当镜头停留在姜文扭曲的身姿上,那足球运动员般的铲球动作让人们忽略了孩子可能面临的极端后果。而这一幕,更不应该聚焦在“伟大的父亲”身上——仿佛他变成了超人,拯救了孩子的生命。但我们心知肚明,到底是谁让这一幕发生的。
![]()
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电影的视听语言把亲子关系之间微妙的嫉妒、仇恨和深度捆绑表现得更为深邃。当张子枫饰演的运动员发现母亲不关注自己、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运动员时,她是痛恨的,她使出各种方法博得母亲的关注。而母亲也清楚地知道,这正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法,唯有如此,孩子的斗志才能被逼迫出来,哪怕分裂出另一个人格也没关系——她们想取用就取用,想杀死就杀死。她们在意的是,最后有没有拿到那个冠军。
姜文以一种大跃进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家长对赢的渴求。音乐是什么不重要了,孩子是谁不重要了,老婆干什么不重要了,邻居有没有崩溃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达成他完美的计划,把孩子送上最耀眼的舞台。因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姜文,像暴发户一样粗暴地对待音乐艺术。管他郎朗弹的是肖邦还是莫扎特,他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骄傲的凯歌,无差别的凯歌,只管声音洪亮,响彻四方。
![]()
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如此令人厌恶的钢琴和小孩。因为一个暴君将钢琴和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傀儡。即使你说姜文有意为之,如此表现郎国任或中国家长的功利,但他已完全抛弃了电影艺术的法则——不塑造人物、不讲述情感,只管大路通天,一个情节或一段话,重复再重复就是。
如果姜文对这种教育方式是认可的,我看不到电影中的父爱、全家人对音乐的热爱,他们无法打动我;如果姜文对这种方式是不认可的,他只想狠狠讽刺一遍,那我更鄙夷他的拧巴和做作——他没有悲悯自己创造的电影角色,也无法唤起更多人的同情。
相比而言,马伊琍和张子枫,在一个极为聚焦的舞台(冰场)上,酣畅淋漓地传递了对病态教育的困惑。无需走过场的明星拼盘,也无需不断切换到更大的场景,仅需加入第三个人物——一个更为优秀的花滑运动员,这对母女的关系就面临崩塌,善和爱都经不起考验。
![]()
放眼中国以外的电影,欧美早已有讲述教育问题的好片珠玉在前。二十多年前,法国影星于佩尔主演的《钢琴教师》,看似讲述一段虐恋,但细细揣摩电影中铺垫角色性格的细节,无不在讲控制狂母亲如何影响了女儿的一生。
![]()
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同名小说。她早早揭露了高雅教育给家庭带来的精神创伤,书中的文字更为直接,如剖开心肠,血淋淋地滴下痛苦的证明。
“孩子是母亲的宠儿,母亲只要求孩子为此付出很少的费用:孩子自己的一生。母亲要亲自支配运用孩子的一生。”
这段话,可以说不仅发生在《钢琴教师》中,也发生在《抓娃娃》中。甚至连著名网球运动员大小威廉姆斯的父亲也如出一辙地坚信,他的两个女儿还没出生就是世界冠军。在电影《国王理查德》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洋彼岸的郎国任,以同样极端的方式,造出了高雅运动的世界巨星(还是两位)。
![]()
也许对普罗大众来说,他们如此教育的成果(而非结果),只是再一次印证了他们的方法论。只有那样暴力地、不顾一切地将孩子推向他们的目标,孩子才有可能在成功的时刻回过头来,感谢父母的义无反顾。
这,多像一个恐怖片的无尽副本啊。
![]()
在《你行!你上!》或《国王理查德》两部片中,成功最后都盖过了孩子本身。也许人们都愿意相信,正是因为孩子拥有这样值得被托举的天赋才能扛下沉重的期待,但不要忘了,《钢琴教师》或《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阴郁而沉沦的“伤仲永”,才是更普遍的境遇。——于佩尔饰演的钢琴天才,踏上了平平无奇的教师之路。她单一而病态的童年无法再回来,只有一遍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能激起自己从未平等获得的爱。
![]()
戴锦华在一次访谈中曾说,“电影携带着公众议题”,“电影仍然是非常敏感的表征,用当年文艺理论的说法叫晴雨表,叫末梢神经。可以从这样一些现象去透视整个中国的社会心态。”
当我一天内看了两部关于病态教育的国产片后,我无法再将注意力集中在姜文如何彰显自己的个人风格上——在我看来,讨论他作品中的无尽隐喻像个空洞的笑话,那狂躁而现实的案例不应为他的个人表达加持,却让更多的人忽视了,应该更有值得深思和警惕的问题。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是血淋淋的、坦诚的,把问题摊开在了众人面前。2023年还有一部同样小众的香港电影也摊开了,《年少日记》。
为人父母者,是相信自己有超人意志能造出不世出的天才,还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不同创作者都在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我想如今的国内影人都在看到,有些事确已病入膏肓,是该做些什么了。
![]()
![]()
作者 | 李婧
排版丨竹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