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4日,印度北方邦警方的一则通报揭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荒诞骗局:47岁男子哈什・瓦德汗・贾因因开设假大使馆被捕。这个自称“威斯塔克迪卡大公国驻印大使”的诈骗犯,竟在印度首都圈核心地带堂而皇之地运营“外交机构”近十年,直到2024年才被警方识破,其涉案规模与持续时间令国际社会咋舌。
从双层平房到“外交堡垒”的骗局构建
贾因的诈骗帝国始于2016年。他在北方邦加济阿巴德租下一栋双层平房,悬挂自制的“国徽”与“国旗”,将其改造为“威斯塔克迪卡大公国大使馆”。为营造真实感,他雇佣4名“工作人员”,配备4辆悬挂非法外交牌照的豪车,甚至伪造与多国领导人的合影照片,堂而皇之地以“外交使团”名义开展活动。
警方调查显示,这个假大使馆的“业务范围”广泛得惊人:以办理虚拟国家“护照”、提供海外高薪工作为由,向急于出国的民众收取高额费用;伪造印度外交部及36国印章,炮制“外交文件”;甚至以“国际组织顾问”身份参与地方商会活动。截至被捕时,贾因已骗取450万印度卢比(约合37万元人民币)及大量外币,查获的18个外交车牌和12本假护照,见证了这场骗局的嚣张程度。
十年不被识破的荒诞逻辑
这场漏洞百出的骗局能持续近十年,暴露出印度治理体系的多重荒诞。贾因声称代表的“威斯塔克迪卡大公国”,实为网络上虚构的“micronation”(微型国家),既未被联合国承认,也无任何主权国家与之建交。但他仅凭伪造的MBA学历、虚构的“实业家父亲”身份,就骗过了无数民众与地方机构。
更值得玩味的是,假大使馆运营期间,四辆悬挂外交牌照的豪车长期在德里-加济阿巴德城市群穿梭,却从未被交通部门核查;其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外交活动”照片,甚至被地方媒体当作国际新闻转载。北方邦特别工作组警官苏希尔・古勒坦言:“若不是有受害者举报投资被骗,这个骗局可能还在继续。”
制度失灵与主权意识的双重缺失
根据印度《外交特权法》,外国使团必须经外交部认证并登记,但贾因的假大使馆从未备案,却能在警方眼皮底下存在十年。这与印度基层执法部门“不告不理”的惰性、跨部门信息壁垒密切相关——外交部、内政部、警方的数据库互不联通,让骗子有机可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民众对“外交特权”的盲目迷信与制度敬畏感的缺失。在印度,外交牌照意味着免交过路费、不受交通违章处罚,这种“特权象征”成为贾因行骗的利器。而急于通过非正常渠道出国的底层民众,面对“大使馆”的招牌时,往往放弃基本的核实意识。正如印度专栏作家普拉卡什・梅农所言:“当一个国家的普通人相信‘花钱能买外交身份’,说明制度公信力已出现裂痕。”
事件曝光后,印度中央政府罕见地发表声明,称其“侵犯国家主权”。但舆论更关注的是:为何一个连虚构国家都能骗过执法系统的社会,能容忍如此荒诞的骗局横行十年?这场假大使馆闹剧,与其说是个人诈骗的成功,不如说是印度治理体系给世界留下的一则黑色寓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