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感悟延安精神,激发青年奋进力量,“宝塔光芒永照·红途砺志前行”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陕西延安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与崇高敬意,奔赴中国革命的精神灯塔——延安,开展为期七天“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心灵倾听历史回响,在追寻先辈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实践体验中砥砺青春担当。
一、初心回望:触摸红色印记,感悟精神伟力
巍巍宝塔山,见证革命圣地的历史荣光;滚滚延河水,诉说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在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青年学子循着红色足迹,先后走进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等地,在参访过程中,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处处复原场景,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峥嵘岁月生动再现,从落脚陕北的艰难图存,到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英明决策,到运筹帷幄解放全国的雄韬伟略。先辈们在极端困苦中展现的坚韧意志与崇高信仰,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学子。延安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在实景实境中直抵心灵,激励着青年学子将其内化为精神坐标、外化为行动自觉,更加坚定了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使命的信念。
二、 薪火传承:连接历史当下,赋能乡村振兴
紧扣时代脉搏,实践队走进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延安市赵家岸村,开展“访百村”调研活动,实地学习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系统了解该村从革命老区到示范标杆的蝶变历程,构建起“一中心四片区”发展格局。实践队步入“兀里红谣”民宿项目——300孔废弃窑洞经改造后,既保留陕北传统夯土风貌,又融入非遗文化街区与现代设计。“五年前这些窑洞几近荒废,如今通过‘窑洞经济’带动,村民年收入增长3倍,真正实现家门口致富。”第一书记的介绍令队员们深受触动。团队成员随后重点参访正大宏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详尽介绍了企业助力生态发展的历程。队员们专注聆听,并就植物养护技术等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行切身体会到红色基因正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青春誓言:赓续红色血脉 激扬奋进力量
推动思政课堂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在民族危亡之际,热血文艺青年以艺术为枪,谱写了救亡图存的壮丽篇章。《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在此诞生的红色经典,曾是唤醒民众、激荡山河的时代号角。鲁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发了队员们的强烈共鸣。团队成员更在此进行“大学生讲思政课”拍摄活动,以青年视角解读红色文艺的力量。走进红色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队员们化身“穿越者”,与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并肩同行”。刺骨寒风、巍巍雪山、无垠草地……当战士们为信仰无畏牺牲的场景扑面而来,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度对话。革命先辈以生命诠释的信仰之光,穿越时空,在青年学子心中完成了震撼人心的传递与传承,让伟大精神薪火不息。
七日红色征程,足迹遍及革命圣地核心坐标。厚重的黄土地铭记着先烈的热血,庄严的旧址群是无声的史诗,老区焕发的新颜是最生动的时代见证。从革命纪念馆的峥嵘岁月到南泥湾的丰饶稻浪,从枣园窑洞的灯火到红街剧场的时代光影,实践队员在历史的现场触摸滚烫的印记,于信仰的源头汲取磅礴的力量。大家立下青春誓言,必将把延安沃土淬炼的思想之光与澎湃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刻苦学习、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以挺膺之姿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实践,让延安精神的火炬在新征程上燃得更亮、传得更远,在民族复兴画卷上续写无愧时代的青春华章!(“宝塔光芒永照·红途砺志前行”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陕西延安暑期社会实践队刘梦婷、林泽祺、吉昊楠、李荣、甄众阳、王多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