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张发奎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昌起义前,在他麾下培育了很多名将。
张发奎1896 年出生于广东韶关,早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参与了多次反清起义。北伐战争期间,他统领的第四军战斗力最强,战果辉煌,荣获 “铁军” 称号。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指挥了淞沪会战、武汉外围战、桂南战役。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张发奎被任命为代表中国华南战区的受降军官。
![]()
张发奎在其军事生涯中培养和影响了许多后来成为新中国元帅和将军的将领,成绩辉煌,无人能及。他麾下共出了八位新中国开国元帅(十占其八);他们是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和林彪(另外两位是彭德怀和罗荣桓)。张发奎的部下还包括叶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副军长),如果他不是不幸飞机失事早逝,笔者认为他应该也是元帅级水平。张发奎麾下还出了七位开国大将,他们是陈赓,张云逸,徐海东,许光达,粟裕,谭政,罗瑞卿。除了元帅和大将之外,张发奎的部下还包括其他一些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高级将领,例如卢德铭和许继慎。他手下猛将如云,堪称战神。
张发奎在其军事生涯中不仅培养了大量高级将领,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部下的宽容和理解,使得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蒋介石动辄以军法论处其手下将领,导致军心涣散、各据山头、互相猜忌。蒋张两人之间的治军风格有鲜明对比;蒋对张指挥不起,张对蒋瞧之不起。
张发奎1949年移居香港,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心灰意冷之余,远离政治31年,直至1980年逝世。他的后半生淡泊不争,笔者的好友历史学家陆教授对张发奎前半生在军事领导方面有正面评价。
1926 年北伐战争期间,张发奎率领第十二师在湘江东岸作战,先后攻克醴陵、浏阳和长沙。在平江战役中,击败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在汀泗桥之战和贺胜桥之战中,他率领部队取得了关键胜利,为北伐军打通到武汉的道路。张发奎在北伐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誉为 “铁军英雄”,压倒蒋介石领军的成绩。
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后,张发奎要求率部抗日。1932年1月28日(上海)事变,他奉派到第十九路军协助指挥抗日。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他以右翼军总司令指挥部队抗日,奋战3个月,震惊中外。其后的武汉外围战,他指挥部队在瑞昌、田家镇一带与日军激战,重创敌人。1940 年,他指挥昆仑关战役,消灭日军5000多人。1944 年,抗日战争后期,他在广西配合英美同盟军在缅甸对日军作战,在华南一带对日军反攻。
张发奎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取得不少胜利。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已成定论。
![]()
张发奎在香港生活了31年(1949 至 1980),从绚烂归于平淡 。他在香港度过的后半生,笔者十分欣赏他在政治环境的变化中保持热爱国家为人民的坚定立场。他晚年在香港过着相对低调平静的生活,主要从事一些文化传承和宗亲社团活动。他每天早上会沿着浅水湾散步,他阅读《资治通鉴》等古书,关心国内外的政治动态。期间他政治上保持低调,曾多次婉拒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北上复出政坛,有他的深层考虑、不可强求,也为他一生的传奇色彩划上特立独行、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张发奎和周总理在历史上有过的重要交往,集中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张发奎在黄埔军校与周恩来结识。当年周恩来26岁,由张申府推荐给孙中山,从欧洲回国到广州黄埔军校担任要职。当年张发奎(28岁)是孙中山警卫团营长,负责保卫工作(1925年升任第4军第12师师长);蒋介石(37岁)奉孙中山命出任军校校长;周恩来获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蒋周两人在军校共同致力于培养军事人才,筹备北伐、统一中国。
1927年4月,蒋介石率兵北伐抵达华东上海后背叛革命,以清除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潜伏分子为名,捕杀共产党人,风声鹤唳,一时满街狼犬,遍地腥云。张发奎率部在华中武汉,支持汪精卫。当年宁汉(南京/武汉)分裂,蒋汪争夺国民党最高领导权。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当时张发奎统率第二方面军团,他的态度对共产党第一次军事行动的成败利钝,影响至关重要。
中共建国后10位元帅之中,8人出自南昌起义,其中5人在张发奎第二方面军麾下听命。贺龙(31岁)是暂编二十军军长,徐向前(26岁)是司令部参谋,陈毅(26岁)在第四军教导团特务连,林彪(20岁)在第四军之下担任连长,叶剑英(30岁)是第四军参谋长。此外还有叶挺(31岁)是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在北伐中战绩彪炳;叶挺和张发奎是生死之交。叶挺率领的部队是南昌起义的主力军,共计1.3万人,占南昌起义总兵力(2.5万人)的52%,战斗力特强。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元帅级将领,8人之中只有3人并非来自张发奎麾下。他们是朱德(41岁),刘伯承(35岁)和聂荣臻(28岁)。
1927年张发奎只有31岁,已是军团统帅,人强马壮,实力雄浑。由周恩来(29岁)领导的南昌起义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曾考虑利用张发奎的军事力量打回广东抗衡蒋介石。可惜张发奎在汪精卫的影响下对共产党的态度犹疑不决。叶剑英以第四军参谋长的身份按周恩来的指示成功劝服张发奎保存实力、按兵佯动、两不偏帮、移师广东、徐图后计。这是南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张发奎与周恩来在政治立场上逐渐分道扬镳。张发奎当年在国民党内蒋介石和汪精卫争夺国民党的政治军事领导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尽管张发奎与共产党的关系逐渐疏远,但他与周恩来早期的合作和接触,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张发奎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资历非比寻常,对蒋介石的作风多有不满。蒋介石视共产党为心腹大患,要置诸死地。张发奎对共产党的立场是非友非敌。蒋介石的作风是独裁忌才,张发奎无宋孔陈的后援。新中国成立后,张发奎决定脱离国民党、不再跟随蒋介石,拒赴台湾、定居香港。到如今,多少年后回望,笔者认为这是他经过缜密思考后毅然决然的选择,有历史参考价值。
北伐战争期间,张发奎率领的第四军所向披靡。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战的战略思维上,他与蒋介石很不一致。第二次国共合作联手抗日的8年间,中共直接领导的军队北有八路军南有新四军。新四军由叶挺、陈毅和项英领导。名称“新四军”,是为了继承当年张发奎率领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
![]()
1938年,张发奎任第二兵团总司令,主导武汉外围作战,阻止了日军一次又一次对华中的进攻。1940年,张发奎转战各地,司令部设在广西柳州,指挥部队与日军多年缠斗,胜多负少,是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他反对内战、消极抗命,因此不被蒋介石重用,逐渐遭受排挤,最后被迫离开国民党权力核心。
笔者认为,深究个中原因,是张发奎的贫苦出身,促使他自始至终能够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一边,秉持朴素立场,贯彻其为国为民、投身革命、终身不改的初心。这也是他1949年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的深层原因。
建国后,争取张发奎北上为国效命,一直是周总理的执念。周总理通过不少人帮忙在香港联系张发奎,但始终没有得到张发奎肯定的答复。周总理为了争取张发奎,先找李济深,后找蔡廷锴,代表中共诚意邀请。周总理继而通过桂系程思远(影后程月如《林黛》的父亲)联系张发奎。1965年桂系李宗仁回国,按当年形势,原本事情大有转圜余地,可惜其后时移势易,遗憾张发奎最终未能完成南渡北归的人生历程。
张发奎当年的老部下陈毅和叶剑英,南昌起义后数十年来追随周总理,建国前驰骋疆场,建国后运筹帷幄。张发奎和周恩来从上世纪20年代到60代,40年往事,都到心头。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山河统一,一直殚精竭虑。行文至此,不可无诗。特区方案地位殊,允执居中可自如。国共争斗已百年,胜负分明天下知。兄弟阋墙应释念,外御其侮此其时。君不见廉颇老矣且能饭,曾记否放翁临终示儿诗?
张发奎的一生是光荣、伟大、复杂的一生。一代风云人物,早就打出威名,他的能力和贡献不容小觑。是让自己的人生烛光逐渐黯淡熄灭,还是及时重燃光芒?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笔者由是想到现在台湾地区70岁以上的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