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沙/文
今年高考后,已经不是一个两个学校失态了。
他们在公开谴责不报清华北大的高分考生。差别就是有的说的直白,有的是阴阳话。
都算是恼羞成怒。
![]()
![]()
从中也可以看出,与学校、老师坚决想让他们报考北大不同,这些高分考生也坚决不报考北大清华,背后确定是多天的威逼利诱和所谓的晓之以情……
作为中间人的家长,看上去挺为难,但是,我能感觉,这恰恰是家长的态度。
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子,看上去成年了,只是生理上,其实心智远远不够,他们对社会不了解,对职业不了解,对家族的资源也不了解。用一句俗话是,还不知道锅是铁打的。
如果是富裕家庭,自然是想报名什么报什么,比如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就会学习看上去没用的专业,比如艺术、哲学、历史,但是,家庭一般的孩子,就要考虑就业。
入学时,北大护理也是北大,毕业时,北大护理还是护理。
说句不夸张的,如果没有合适的选择,勉强报名北大清华,那真的是为学校、为老师报名了。
现在的孩子,不会被学校和老师绑架。
亲生父母,祖宗都没法绑架他们多生育,你一个相处一年的老师有什么自信绑架他们选报学校?
考生如此选择的背后主要是社会更清醒了,北大清华毕业,终归要考虑就业。
几十年前,可以不考虑专业,哪怕是中专,只要考上就是商品粮,现在,考上大学其实才是真正的开始。
当然,老师和学校除了私心,也是无奈,这背后牵涉当地对教育系统的KPI,这是政绩的一种,每年考上多少清华北大是要放入汇报材料的重要位置。
至于多少考生近视、抑郁,有多少考生陪跑,不是他们考虑的。他们把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偏向这些孩子,也会觉得很正常。
一些学校把五六十个班级分为清北班、重点班、次重点班、普通班……,全县盯着清北班,全校盯着重点班,老师又只盯着前几名。站数量最多的普通班里,20名后的孩子,几乎一开始就被放弃了。
指挥棒往哪指,作为螺丝钉的学校和老师,才会往哪挥。
现在处于新旧交替期,教育部门马上会意识到自己落伍。
当然,越穷的地方才越看重考生几个清华北大,而不是引进多少个北大。
经济条件差和腐败严重的地方,都是帮别人培养清华北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