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关键词:过度保护-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往往源于对孩子深切的关爱和担忧,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或遭遇失败,试图通过保护来避免这些风险。实际上,这种方式剥夺了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机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
过度保护是指父母或监护人过分地关注、限制孩子的行为和活动,以防止他受到伤害或面对挫折。
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限制孩子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孩子若没有机会自主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缺乏自信心;习惯于依赖父母解决问题的孩子,可能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其独立性;若父母总是替孩子承担责任,孩子就无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导致缺乏责任感。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往往源于对孩子深切的关爱和担忧,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或遭遇失败,试图通过保护来避免这些风险。实际上,这种方式剥夺了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机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
10
岁的小明作为家中的独生子,自出生起便受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几乎没有遇到过挑战或困难,父母总是迅速且无条件地满足他的所有需求。然而,随着小明逐渐长大,他开始表现出一些令父母担忧的行为。他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这导致他的独立性不足,对父母过分依赖,以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穿衣、整理书包等,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最令父母头疼的是,小明出现了叛逆行为,故意与父母对抗。
小明在与父母交流时,常常在父母未说完话时就打断他们,并且语气很不礼貌。例如,当母亲提醒他完成作业时,他可能会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你烦不烦啊!”当父母试图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有时甚至摔门而出。
小明的叛逆行为,既是对现状不满的宣泄与反抗,也是他在探索自我身份与追求自主权时遭遇困难的体现。他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只能通过对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不仅使他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同时也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父母意识到他们过去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问题,但面对小明的叛逆行为,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和纠正他,家庭氛围因此变得紧张起来,亲子关系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越是在这种时候,父母越要稳住,不要着急,要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不要强行去改变孩子,而应试着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言行,继而影响孩子开始改变。
首先,父母要逐渐减少对小明的过度保护。例如,不再包办所有的事情,引导小明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鼓励小明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和安排生活,父母陪伴他按时完成。
其次,父母要引导小明参与家庭事务和集体活动。比如,选择假期旅游的目的地。父母还应鼓励小明在学校里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最后,让小明尝试自己解决一些小困难。比如自行车坏了,尝试自己修理。让小明逐渐领悟到,生活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能顺心顺意,他必须学会自己面对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小明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父母,而是开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协作。
关爱不等于溺爱,父母关爱孩子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立明确的规则。
确立明确的规则至关重要,它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清晰的行为准则。含糊的规则可能会导致孩子感到迷茫,不清楚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父母与孩子共同制订规则,可以让他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遵循这些规则。
规则应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作息时间、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适时地调整。
(2) 使用正面的表达方式。
父母应当用正面语言描述期望的行为,而不应仅仅指出禁止的行为。例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吃饭时要坐在餐桌旁”,而不是“不要在电视机前吃饭”。
正面的表述方式有助于孩子更清晰地理解并遵循父母的要求。
(3) 规则的贯彻执行。
制订的规则应该是切实可行的,父母能够监督和检查孩子是否遵循了这些规则。
规则的执行情况应当是可衡量的,比如通过完成任务的勾选清单或者积分系统来进行总结。
规则应当明确,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应对特殊情况或意外事件。
(4) 书面记录。
将规则书写下来并张贴在显眼的地方,有助于孩子随时回顾并提醒自己。
书面记录让规则显得更加正式和具有权威性,减少口头规则可能导致的记忆模糊或遗忘。
(5) 给予正面激励。
正面激励是鼓励孩子的有效策略。当孩子遵守规则、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父母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例如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拥抱或一个微笑。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从而激发他继续遵守规则的动力。
(6) 以身作则。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够遵守家庭规则、社会规则,尊重他人、展现出责任感,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效仿这些行为。
父母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7) 定期评估与调整。
定期回顾和评估规则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或家庭情况发生变化时。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则,确保规则始终与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家庭价值观保持一致。
这样,孩子可能会更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本文节选自|《轻松养育:拥抱不焦虑、从容的亲子关系》
作者|黄欣
About us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