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孩子太命苦了,父母都是重症的智障残疾,从小爷爷奶奶带大,5岁学做饭,14岁辍学打工,从小到大受尽了别人的欺负、鄙视、辱骂、排斥、孤立,内心的创伤会有多大?
![]()
别人家的孩子有父母的百般疼爱呵护,她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受欺负受委屈可以回家倾诉、撒娇,让家长保护撑腰,她没有。这是她的软肋与难以愈合的隐痛,直到现在说起来忍不住伤心落泪,难抑的酸楚:“上小学常常被别人欺负,说你妈如何如何,可我没有底气回驳,我能对谁诉说?谁能帮助我?”只能憋屈着,万般无耐忍受着。
这孩子的内心又是无比坚韧与强大,吃过的苦和受过的磨难都成为一块块走过的垫脚石,所有困难都被踩在脚下。她叫李亚云,取网名李富贵。这个富贵不是物质上的大富大贵,而是精神上的富贵。这种精神富贵不是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内心坚韧乐观地面向阳光与希望,扎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用她的话来说,即使是长在石缝里,也要像向日葵一样,天天面向阳光。也应了哪句话,既然命中注定,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为什么不笑着直面生活?
李亚云凭借自己的脚步与街拍记录生活,创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商品经济大潮物欲横流时代下的“新货郎”!
《新货郎》是70年代非常有名的一曲东北民歌,赞颂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体制内供销社的供销员,带上琳琅满目各类生活百货用品,推起小车送货下乡,到农村走街串巷销售的故事。用现在的话,就是接地气、重民生、体民情,暖人心。
在如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供销社供销员和热热闹闹的农村,早已是“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的遥远记忆,变成许多农村只剩下孤独留守老人的冷冷清清。特别是在偏远的村落,别说是买点东西都困难,就是在街见上一个外面来的陌生人都是件稀罕事。李亚云这个新时代的新货郎,正是出现在城市打工内卷,与冷冷清清农村需求温暖的契合点上。
伟人说过:“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没有打工内卷的压力,没有城管驱赶的烦恼,偏远的农村成为李亚云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一声一声“打豆腐哩”的清脆吆喝,打破了长久的沉寂空气。价格便宜的豆腐、点心、时令蔬菜、水果、衣物等,送到农村留守老人们的家门口。日子久了,李亚云成为这些农村留守老人们的盼望,这两天怎么没来?日子长了,李亚云成为农村留守老人们的牵挂,“吃饭没?进家吃口饭吧”,把她当成亲人。有的时候,老人不为需求而消费,只为看她一面。有的时候,她给老人的东西不收钱。就这样,李亚云与这些留守农村老人“相依为命”。老人们买她的货,成全了她;她给老人们送来需求,带来温暖与阳光。
面对内卷严重、就业困难、人心浮躁的当下,从李亚云身上看到了沉稳坚韧乐观向上,正能量满满的典型形象。对于异常窘迫的家庭环境来说,她像一个小女娲一样,一点一滴一针一线缝补着家里的这块蓝天。对于社会来说,她像一只报喜鸟,告诉人们:日子再苦再难也可以这样过——像向日葵一样,面向阳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