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影戏在短视频里焕发新生,另一种更古老的“傀儡艺术”正藏在民俗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提线木偶的关节还留着被手掌摩挲的温度,杖头傀儡的戏服上,盘扣仍保持着百年前的弧度。这种被称作“傀儡戏”的表演,曾在千年前的市井里,用木头与丝线编织出最鲜活的人间。
![]()
傀儡戏的根,扎在商周时期的“俑”里。最初的木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代替活人殉葬的“俑”。考古发现的战国木偶,关节处已设有榫卯结构,能做出简单的屈伸动作。到了汉代,傀儡开始走上“戏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艺人手持木杖操纵傀儡的场景,旁边还有鼓瑟伴奏的乐师——这说明那时的傀儡戏已具备表演雏形。
唐代是傀儡戏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宫廷宴会上,木偶能表演《兰陵王》这样的武戏,民间集市里,艺人用“悬丝傀儡”演绎市井笑话。当时的傀儡制作已相当精巧,木偶的眼睛能转动,嘴巴能开合,甚至有记载说,杨贵妃曾为木偶戏班题写戏名。这种艺术形式打破了身份界限,既能入宫廷,也能进陋巷。
![]()
宋代的傀儡戏更接地气。汴京瓦子里,“杖头傀儡”“布袋傀儡”“水傀儡”各有专场。《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端午时节,艺人会用傀儡表演龙舟竞渡,木偶在水面上划桨、跳跃,引得看客拍手叫好。那时的傀儡戏不仅演故事,还能模仿真人动作——民间艺人甚至能让木偶模仿官员断案,借此讽刺时弊。
傀儡的“肉身”藏着古人的巧思。提线木偶的关节处要用竹篾做轴,确保转动灵活;杖头木偶的杖杆里藏着铁丝,能控制手臂挥舞;布袋木偶最是小巧,整个身子能塞进艺人手掌,靠手指屈伸完成动作。木偶的脸多用樟木雕刻,不易虫蛀,艺人们会在脸颊处留一道细缝,贴上薄木片做的“腮红”,随着动作微微颤动,像真人般有了气色。
表演时,艺人既是“幕后推手”,也是“配音演员”。提线木偶的艺人要练就“一手控十线”的功夫,手指轻捻,木偶就能做出捋胡须、翻衣袖的小动作;布袋木偶艺人则藏在布幔后,用腹语配音,声音忽男忽女,配合木偶的动作,让观众忘了幕后还有真人。
![]()
如今,傀儡戏不再是街头巷尾的常客,但那些斑驳的木偶里,仍藏着古人对“万物有灵”的想象。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提线木偶的丝线微微下垂,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喝彩声穿过时光,落在这些木头小人身上。这种用匠心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灵魂的艺术,或许正是它能流传千年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