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寻脉非遗,传承匠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在凤羽街道水书研究院、水族马尾绣小镇及西部赛马城等地,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水族文化深度探寻之旅。这场旅程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近距离触摸,更是一次与千年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首探水书 触摸千年文字的温度
7月9日,实践团首站抵达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研究院。水族文化研究院院长潘志轩、民俗专家石国勐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活动现场。
民俗专家石国勐介绍,水族先民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历经迁徙后在龙江、都柳江流域扎根。作为水族文化“活化石”的水书,其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更原始,堪称水族文化的DNA。研究院院长潘志轩现场展示了泛黄的水书典籍,这些典籍记载着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多方面信息,字符间的鱼纹、稻穗图案,生动诉说着先民的生活智慧。实践团成员们仔细观察、临摹水书文字,深切感受着文字背后厚重的历史底蕴。
邂逅马尾绣 守护国家级非遗的针线传奇
7月10日,实践团队踏入水族马尾绣小镇,拜访了马尾绣省级传承人韦应丽。
活动现场。
马尾绣被誉为“刺绣界的活化石”,以马尾为底线、彩线作肌肤,凭借精湛针法将铜鼓纹、水蕨纹等图腾栩栩如生地呈现。韦应丽向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述了马尾绣的源起——它诞生于水族先民的游牧岁月,承载着水族的历史记忆与深厚文化底蕴。在她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自体验了从挑选马尾、绕线到刺绣的完整制作流程。大家深切体会到,继承和发扬马尾绣不仅是对精湛工艺的延续,更是对水族文化符号的传承,能让这门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驰骋赛马城 感受村马文化的野性魅力
7月12日,实践团队走进风景如画的西部赛马城,领略贵州乡村马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团员们了解了各类马匹的传奇故事,其中珍稀的汗血宝马令人叹为观止,而当地的村马更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鲜活体现。骑乘过程中,马背上的铜铃声悠扬响起,仿佛在诉说水族赛马文化的源远流长。赛马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更承载着水族人民对速度与力量的推崇,以及对先祖游牧生活的缅怀与传承。推动村马文化传承,既彰显了三都“山地水乡”的地域特色,也促进了地方物种保护与民俗文化的双向发展。
活动现场。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践行传承使命。从水书的神秘字符、马尾绣的精美纹样到村马的奔腾身影,团员们全方位领略了水族非遗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非遗的决心。未来,实践团将通过多种方式,让水书、马尾绣、村马文化等水族非遗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文/图 代雅婷、刘印君、潘国兰、佘红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