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 12.25 亿票房惨淡收官时,导演乌尔善恐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耗尽 11 年心血打造的 “封神宇宙”,最终会变成压垮口碑的巨石。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续作,豆瓣评分从第一部的 7.7 暴跌至 5.9,观众怒骂 “魔改原著”“特效五毛”“角色崩坏”,甚至有自来水在路演现场直接质问:“你对得起封神榜吗?”
这场翻车不仅让乌尔善陷入舆论漩涡,更给整个影视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 背离创作初心的 “工业化野心”,终将反噬自身。
![]()
一、口碑滑铁卢:从 “封神黑马” 到 “蓝精灵笑话”
曾凭借《画皮 2》《寻龙诀》奠定地位的乌尔善,在《封神第一部》中展现了惊人的工业水准。7.7 的豆瓣高分、26 亿票房,让观众看到了国产神话史诗的曙光。然而这份辉煌在续作中彻底崩塌:
- 剧情逻辑稀碎:开篇姬昌突然下线毫无铺垫,魔家四将被渔网缠住的 “蚂蚁战术” 让人啼笑皆非。最离谱的是闻仲竟被凡人杀死,通天教主沦为 “伏地魔”,整个封神世界观被撕得粉碎。
![]()
角色塑造翻车:姬发从 “弑君觉醒” 的少年英雄变成 “恋爱脑”,为救邓婵玉放弃西岐防线;殷郊法相被吐槽 “蓝精灵”“阿凡达”,制作周期 18 个月的特效反而成了最大槽点。更讽刺的是,邓婵玉的戏份喧宾夺主,让主线沦为 “邓婵玉传奇”。
- 特效两极分化:一面是魔家四将攻城的宏大场面,另一面却是雷震子 “页游建模”、混天绫被烧穿的低级错误。观众忍不住质问:30 亿成本都花哪儿去了?
这种割裂感在春节档尤为致命。当《哪吒 2》以 50 亿票房刷新纪录时,《封神 2》却因质量问题被《熊出没》碾压,最终票房不足前作一半。
![]()
二、工业化陷阱:成也萧何败萧何
乌尔善曾自豪宣称 “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标杆”,但这份执念却成了绊脚石:
- 过度追求形式:为还原商朝美学,剧组打造 900 亩实景基地,姜皇后披肩用 7 层面料手工缝制。这种 “龟毛” 精神虽值得敬佩,却导致成本飙升。第一部勉强回本后,第二部仍坚持高投入,最终陷入 “票房难填窟窿” 的恶性循环。
- 忽视内容核心:当《哪吒 2》用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精神内核打动观众时,《封神 2》却沉迷于特效堆砌,将 “天命”“仁政” 等传统文化精髓抛诸脑后。观众直言:“这不是封神,是西方魔幻套皮!”
![]()
傲慢的改编逻辑:乌尔善声称 “要让神话年轻化”,却在采访中暴露对原著的轻视。例如将哪吒怕十绝阵解释为 “新设定”,无视其莲藕之身的基本设定。这种 “我改我有理” 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原著粉。
更致命的是档期选择。2024 年暑期档本是绝佳机会,却因 “精益求精” 推迟至竞争最激烈的春节档。当观众用脚投票时,乌尔善终于尝到了 “错过风口” 的苦果。
![]()
三、行业警示:敬畏经典才能赢得未来
《封神 2》的失败绝非个案,它折射出当下影视行业的三大病症:
- IP 改编的迷思:从《异人之下》到《封神》,乌尔善似乎陷入 “流量大于内容” 的误区。当邓婵玉的 “女战神” 人设被质疑为 “女凝” 时,这种迎合市场的改编反而暴露了创作力的匮乏。
- 工业化与艺术的失衡:电影工业化不是 “烧钱竞赛”。《封神 2》殷郊法相耗时 18 个月,却因审美偏差沦为笑柄;反观《哪吒 2》用本土团队打造的水墨特效,既保留传统又充满创新。这启示从业者: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 观众口碑的反噬:当《封神 2》上映首日票房破 4 亿时,乌尔善或许以为稳了。但首波差评如潮水般涌来,最终导致票房断崖式下跌。这印证了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如今,《封神 3》虽已剪完,但 50 亿回本压力堪比登天。乌尔善在发文感谢观众时说 “批评都会记在心里”,但愿这份反思能让他真正领悟:
在这个观众日益挑剔的时代,唯有敬畏经典、尊重观众,才能在工业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否则,下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可能就是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