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确诊渐冻症;2019年,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被诊断为同一疾病。两人确诊时间仅相差一年,但如今张定宇仍能短距离行走、语言清晰,而蔡磊却已进入疾病晚期,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这场“时间差”背后的医学真相,牵动着无数渐冻症患者的心。
发病部位:咽喉受累,加速“崩塌”
渐冻症的“起点”是决定病程的关键。张定宇最初表现为腿部无力,属于肢体起病型,这类患者早期肌肉萎缩集中在四肢,吞咽、呼吸功能受损较晚,为身体争取了更长的“缓冲期”。而蔡磊的早期症状涉及言语和吞咽困难,疑似延髓起病型。咽喉和呼吸肌的过早受累,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下,加速了全身机能的衰退——他无法正常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反复肺部感染又进一步削弱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慢功夫” vs 前沿科技的“孤注一掷”
张定宇的康复之路,藏着中医的智慧。他公开提及,确诊后立即采用中药内服、针灸理疗和康复训练的“组合拳”,尤其注重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中医认为,渐冻症本质是“五脏失调、气血痹阻”,通过“活血通络、舒筋解痉”改善肢体僵硬,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延缓呼吸肌受累。这种“治未病”的理念,在张定宇身上得到了验证——他腿部肌肉萎缩后通过中医调理逐渐恢复,甚至能重新骑车。
反观蔡磊,作为科技先锋,他将全部资源投入基因治疗、干细胞疗法等前沿领域,试图从根源上攻克疾病。然而,渐冻症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全球已发现30余种致病基因,但仅5%-10%的患者有明确家族史;即使找到基因靶点,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仍需数年。蔡磊的“孤注一掷”,虽推动了10条药物管线进入试验,却未能及时阻断自身病情的恶化。
生活方式:忙碌中的“生命张力” vs 高压下的“透支危机”
张定宇的“逆袭”,离不开他对生活的掌控。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坚持适度运动和呼吸训练,甚至在抗疫期间也抽空活动肢体。更关键的是,他始终保持乐观心态——这种心理状态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形成对抗疾病的“内在屏障”。
蔡磊的轨迹则令人唏嘘。确诊后,他争分夺秒地推动科研:搭建全球最大患者数据库、带头捐献脑组织、直播筹款……但高强度工作让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加速了身体消耗。2025年初,他因感冒引发呼吸衰竭住进ICU,肌肉质量较过去减少30斤,脸部因激素治疗浮肿——这些细节,无声诉说着过度透支的代价。
给患者的启示:在“不可逆”中寻找“可控制”
张定宇和蔡磊的故事,撕开了渐冻症残酷真相的一角: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科学管理,仍能争取生存质量。
早干预,抓住“黄金期”:疾病早期,神经细胞尚未大量死亡,中药调理、康复训练和规范用药(如利鲁唑、依达拉奉)能显著延缓进展。
个性化治疗,拒绝“一刀切”:渐冻症异质性强,需根据发病部位、基因类型制定方案。例如,延髓起病型患者应优先保护呼吸功能,肢体起病型则需加强肌肉锻炼。
身心同治,激活“自愈力”: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积极心态,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家人陪伴和社会支持,则是患者对抗绝望的“精神氧气”。
蔡磊曾在演讲中说:“生命在倒计时,与其等死,不如战斗!”而张定宇用行动证明:战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医学的边界内,用科学和信念为自己划出一片生机。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没有终点,但每一步坚持,都是对生命的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