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重塑租赁市场:承租方迎来“安心住”时代,出租方面临“合规化”转型
2025年7月公布的《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的行政法规,将对租赁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从承租方与出租方两类主体视角看,这场变革既带来权益重构,也催生行业洗牌。
一、承租方:从弱势博弈到权利觉醒的三大突破
1. 居住安全底线的刚性确立
《条例》第七条明确禁止厨房、阳台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并授权设区市制定人均最低租住面积标准。例如,贵阳已规定「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北京天通苑「8人群居房」、上海浦东「阳台卧室」等乱象将被彻底整治。据住建部2024年调研数据,全国群租房火灾事故中,72%发生在违规隔断房中,新规实施后这类风险预计下降60%以上。
2. 隐私权与安宁权的制度保障
针对长期困扰租客的「房东随意闯入」问题,《条例》第九条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门禁权」。北京海淀法院2024年判例显示,房东多次未经允许进入租赁房屋,最终被判退还租金2.05万元并支付违约金。新规实施后,租客可通过智能门锁远程授权、公共区域监控录像等技术手段固定证据,上海某公寓租客正是通过监控记录成功阻止房东强行换锁。
3. 租金透明度与维权路径的升级
条例要求设区市建立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区域租金水平。2025年上半年,深圳试点区域租金波动幅度较新规前下降18%,租客可依据官方数据拒绝不合理涨价 。在维权层面,合同备案制度为租客提供「护身符」——上海租客小王通过自行备案合同,成功推翻房东「阴阳合同」中的高额租金条款,追回多付租金1.2万元。
二、出租方:从粗放管理到精细运营的转型阵痛
1. 合规成本增加与风险管控
个人转租住房超过10套(间)需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并纳入企业监管,北京拟规定此类「二房东」需将押金托管至政府指定账户,单次收取租金超3个月部分也需监管。这直接冲击传统「高收低租」模式,杭州某二房东因违规操作导致资金链断裂,涉及租客127人、涉案金额超500万元。同时,《条例》要求出租方定期检查房屋安全,北京房东李某因未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被公安机关罚款2万元并限期整改。
2. 机构化与专业化的行业洗牌
条例鼓励培育市场化住房租赁企业,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TOP30住房租赁企业房源占比不足5%,未来机构化率提升空间巨大 。专业化企业需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建立住房租赁档案,这对小型中介形成压力。例如,某平台「租金贷」业务量在新规公布后下降40%,部分中小中介因无法承担合规成本退出市场。但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如某长租公寓品牌引入智能门锁系统,将租客退租交接时间从3天压缩至2小时。
3. 长期收益与短期投入的平衡
条例明确长期租赁合同可享受税收优惠,北京试点区域房东与租客签订3年以上合同,可减免10%房产税 。但合规改造需前期投入,以上海某老旧公寓为例,加装消防喷淋系统、更换智能电表等改造费用达每间房8000元,投资回收期约5年。部分房东选择与专业机构合作,由企业承担改造费用并负责运营,自身获得稳定租金收益。
三、行业变局:从无序生长到法治生态的深层重构
1. 市场透明度与信用体系的建立
合同备案制度使全国租赁数据实现联网,上海已通过该系统发现「抽屉合同」1.2万份,追征税款超2.8亿元。同时,信用评价制度将违法违规行为纳入全国信用平台,某住房租赁企业因发布虚假房源被列入黑名单,其在银行信贷、项目审批等方面受限 。
2. 技术赋能与管理模式革新
智能门锁、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公租房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杜绝转租转借,某品牌长租公寓借助智能水电表实时监测房屋使用情况,能耗成本降低15%。政府监管平台与企业数据接口打通,杭州实现租赁纠纷线上调解率超90%,平均处理时长从45天缩短至7天。
3. 区域差异与政策适配性挑战
不同城市执行力度存在差异,例如北京规定首都功能核心区禁止短租,而郑州条例排除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适用 。这种「国家立法+地方细则」模式要求市场主体关注属地政策,某跨城经营的租赁企业因未及时调整上海、深圳两地合同条款,被住建部门约谈整改。
《条例》的实施标志着租赁市场从「契约自由」走向「法治保障」。
对承租方而言,「住有所居」正在向「住有安居」升级;对出租方而言,合规化虽带来阵痛,但也孕育着专业化运营的机遇。
随着智能监管系统的普及和信用体系的完善,租赁市场将逐步形成「租客敢维权、房东愿长租、企业能盈利」的良性生态,真正实现「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目标。未来,如何平衡权益保护与市场活力,将是检验政策落地成效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